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文化“復興”古城泉州:泉州城市格局將出現躍變_中國文物網-文博

文化“復興”古城泉州:泉州城市格局將出現躍變_中國文物網-文博

日期:2016/12/14 21:31: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兩代人的陳家班木偶戲都從這個老房子出來,我在這裡守‘根’,他們在外面開枝散葉。”87歲的提線木偶老藝人陳清波坐在福建泉州古城青龍巷的老宅裡,向中新社記者娓娓道來他的從藝生涯。
  青龍巷相傳在宋代就是外國商賈兌換貨幣和聚居之地,是泉州古城最早的金融街。陳清波家這座三進紅磚古厝,石條鋪地,燕尾飛檐,已有上百年歷史。
  “9歲我就隨父親在這裡練提線功夫,不聽話時被竹鞭子打手,現在還痛。”沉浸在難忘的舊時日子裡,陳清波慶幸古巷“沒有動”,也慶幸古城裡“看戲的傳統還在。”
  1951年,陳清波和好友謝祯祥創辦了泉州木偶工作組。後來據此而成立的泉州木偶劇團,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獻演,直接推動了泉州提線木偶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項目”的進程。
  老藝人憶古的同時,占地上萬平方米的泉州木偶劇院新建劇場正熱鬧上演新編折子戲,為即將開幕的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預熱。還有來自歐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的9個外國木偶劇團,來自克羅地亞、加拿大、韓國的木偶專家觀摩團,也集聚古城,同台競技。
  並存於泉州人日常生活裡的木偶戲,以及有八百年歷史的南音、高甲戲,歷久彌新。此次亞洲藝術節上,這些泉州元素將綻放異彩,呈現泉州作為“東亞文化之都”的深厚底蘊。
  青龍巷往西行,是歷史文化街區西街,曾見證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的繁華。西街宋宅116號的庭院裡,記者看到建築工正在用古法調漿砌牆,力求保存原有的“海絲”風情。
  由政府購買或出資、業主出讓使用權,或業主出資,西街片區這一歷史文化街區也在進行一場“留住鄉愁”的修繕整治。
  自當選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後,泉州當地推進文化復興古城計劃。日前出台的《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建設發展規劃(2015-2020年)》更明確以古城、新區、古港三大核心工程領銜,帶動全域文化聯動提升。
  “未來這裡會建成泉州的‘城市會客廳’和市民的文化、精神家園,各方來客可以在這裡體驗中國傳統城市生活。”泉州市委宣傳部部長陳宗慶在西街對中新社記者說。
  7日晚,“城市會客廳”雛形初現的西街大麥倉在一場光影盛宴中開啟“魅力文都”系列活動。借歐亞城際互動藝術裝置,比利時蒙斯在萬裡之外與泉州親密“握手”,見證亞洲藝術的盛會。
  比利時蒙斯、德國魯爾區、法國馬賽三個歐洲文化之都,以及中國泉州和青島、日本橫濱和新潟、韓國光州和清州6個東亞文化之都,更是在袅袅茶香南音中展開歐亞文化之都家庭的首次聚會。
  “在‘文化之都’的視野下,泉州城市格局將出現躍變,也將以‘文化之都+海絲’的疊加模式,與世界對話,以文化興業,以文化塑城。”陳宗慶說。
  文化之都的嬗變,在出租車司機晏有清眼裡,是“老的東西都還在,更熱鬧、更干淨、更好住了。”
  隨著亞洲藝術節的開啟,泉州豐澤區實驗幼兒園教師龔曉燕帶領孩子們,為踏海而來的遠方客人演繹高甲戲和惠安女的美。龔曉燕說,隨著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孩子們都喜歡上了高甲戲媒婆的丑角,知道這是美的”。
  “泉州更有動感了。”龔曉燕感歎,文化的傳承、保護和開發,讓古城泉州煥發出新的活力與魅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