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明皇宮遺址遇百億商業開發,考古結果9年秘而不宣被質疑

南京明皇宮遺址遇百億商業開發,考古結果9年秘而不宣被質疑

日期:2016/12/14 11:21:1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南京明皇宮遺址遇百億商業開發,考古結果9年秘而不宣被質疑
距今已有600年歷史的南京明故宮,系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創建、其子朱棣擴建,整個建設過程逾時20年,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 明故宮原占地面積超過100多公頃,部分遺址(位於南京市中山東路南北兩側)至今仍可見,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南京市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如今,在明故宮皇宮遺址西南角40萬平方米的地塊上,一個總投資額達200億元的商業地產項目——中航科技城,正在開工,處於火熱建設中。
  蹊跷的是,至少在9年前,南京市文物部門就在該地塊內發現了明代皇宮西牆的牆基,卻從未向社會公開過這項重要的考古發現,也未將其公布為文物。
  反倒是中航科技城在其官方網站中突出強調了這一點。這家房地產公司在其文案中寫道,該項目是“皇城內的風水寶地”,“地處明皇城內的中航科技城,在歲月中,且行且歌”。


從明皇宮的西安門向南望去,中航科技城的項目工地正好就位於西安門正南方的延長線上,正是明皇城的西牆遺址。 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200億商業開發項目位於南京故宮遺址之上
  南京明故宮坐北向南,大體范圍為:東至今中山門,西至西安門,北至後宰門,南至瑞金路,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
  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後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乾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
  中航科技城的商業開發項目就位於西安門以南,縱向聯通瑞金路和中山東路,橫向打通解放路與龍蟠中路。從地圖上看,此處應就在明故宮遺址保護范圍內,也是地下文物的埋藏區。
  另據南京市文物局2007年科研課題成果《南京明故宮》一書中“明代宮城和皇城復原圖”,中航科技城地塊就位於明故宮皇宮的西南角,被標記為“內宮諸監”,即宦官組織所在地。
  9月4日,澎湃新聞記者在中航科技城的工地現場看到,四周已經被宣傳幕布圍擋住。幕布上處處可見其宣傳廣告詞——“龍脈豪宅的南京風范”,“皇家地脈、城市中心、貴胄府邸”。
  圍板內,就在城牆遺址的延長線上,中航科技大廈兩幢100多米高的大樓已經封頂。



航拍照片顯示,金城集團中航科技城項目工地位於部分明皇宮內城遺址上。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位於西安門附近的工地上,不少黃色的琉璃瓦、帶著銘文的明城磚和青花瓷碎片混雜在一起。現場有一個長約100米、寬度在5米左右、砌得很整齊的青磚淹沒在水溝中,青石上的淺浮雕與西安門須彌座上的浮雕非常相似。
  中航科技城的官網如此描述該開發項目:占地40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200億元,分為缤紛商業、中央商務、高級居住、創意辦公、中心休閒五大主題,“旨在打造全國首個以航空科技為內核、引領都市全新生活方式的城中之城”。
  據南京中航工業科技城發展有限公司推廣主任董晗介紹,該公司於2009年成立,2013年拿下了金城集團的工業用地,並進行了土地性質變更,用於集商業、研發、居住等為一體的項目開發。
  2012年8月4日,南京市規劃局公示了“南京老城白下區Mca030-20地塊(中航工業科技城)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公眾意見征詢,上面顯示,該地塊位於中山東路518號,為金城集團廠址。
  公示內容稱,該地塊處於南京老城,北臨西安門遺址、東近明故宮歷史城區,其“特殊歷史環境”、“現狀資源特征”,都決定此次規劃調整“應格外慎重”。
  公示指出,因為離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西安門遺址較近,新建大樓被限高,最低處為12米,遠處才可以蓋高樓。
  不過,澎湃新聞記者日前在現場看到,中航科技城項目有一個高240米的建築就在皇宮西南角處。
  令人遺憾的是,中航科技城項目,地處南京市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內。但南京規劃部門的這份公示,卻只字未提如何保護明代皇宮遺址,也未提及若在考古和施工中有重大發現又該如何處置。


位於西安門附近的工地上,不少黃色的琉璃瓦、帶著銘文的明城磚和青花瓷碎片混雜在一起。 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位於西安門附近的工地上,不少黃色的琉璃瓦、帶著銘文的明城磚和青花瓷碎片混雜在一起。 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中航科技城項目工地內,明皇城內城西牆的基座大理石遺址隱沒在積水中。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9年四次考古,確定是皇城西牆遺址
  南京明故宮分為宮城和皇城兩重。西安門正是皇城的西門。
  站在西安門可以發現,於2013年開發的中航科技城的商業項目正好就位於西安門正南方的延長線上,也是南京文物部門考古的范圍,極有可能是皇城的西牆。
  據南京市博物館負責該地塊考古發掘的負責人介紹,從2014年開始,文物部門也已經對這一片區進行了考古勘探,有不少重要的收獲。除皇宮西牆外,該地塊的考古還發現了涵洞、古井等遺跡。但目前對於該地塊的考古報告尚未完成。
  事實上,對這一片區的考古發掘並非是從2014年開始的。
  早在2006年金城科技大廈項目開工前,南京當地文物部門就對這一地塊進行了考古勘探。參與此次考古作業的現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研究員王志高告訴澎湃新聞,他們當時在工地發現了皇城城垣遺跡,“兩點成一線”,由此確定了明故宮的皇城西邊城牆的方向和位置。
  “2006年2月到5月,在靠近西安門東南側大約兩百米都不到的地方,發現了皇城西牆城牆地下的基址,由此確定了皇城西牆的位置,包括皇城西牆的結構。”王志高說,這處是一個線性遺址,距離很長。
  據專家介紹,9年前,政府部門或普通民眾對文化遺產的關注度都沒有今天高,所以“當時也沒有保護下來”。
  此後,當地文物主管部門對這一地塊又進行了3次考古勘探。然而,這4次考古報告從未公布過。
  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管處副主任丁波對澎湃新聞表示,根據相關規定,有些考古報告可以公示,“有些不可以”。
  澎湃新聞記者查閱相關規定發現,根據我國《行政許可法》和《信息公開條例》之規定,政府部門的行政許可和涉及公眾利益的行政行為,都應該向社會公開,但中航科技城地塊考古發掘“秘而不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至少9年。
  根據中航科技城項目的示意圖,該地塊全部用於開發,已發現的皇宮西牆遺址位於甲級寫字樓群和五星級酒店群的范圍內,恰恰是建築最高、開發力度最大的區域。


航拍金城集團中航科技城項目工地,這裡是明皇城內城的遺址,而周圍已經建起了施工工人的宿捨。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根據2010年《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要保護明故宮歷史城區內的皇城和宮城格局、護城河水系以及壇廟、衙署等遺址。明宮城遺址及周邊一百米范圍內,不得從事新的建設。顯然,目前中航科技城地塊的建設,已與該條例規定產生了沖突。
  2011年10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回復江蘇省文物局《關於對明故宮遺址部分區域進行考古勘探的請示》中稱,原則同意該局所報南京明故宮遺址考古工作方案,並指出,應系統梳理歷史文獻和以往考古工作成果,進一步細化工作方案,“對明故宮皇城遺址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古勘探、調查和測繪,明確遺址范圍和重要遺跡的分布情況”,科學評估各類遺跡的價值和保存狀況。
  國家文物局還要求,對明故宮遺址核心區域的考古發掘,應根據地下遺存的特點,結合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保護展示的需要,科學制定工作方案,不宜在遺址核心區中軸線區域采取長探溝發掘的方式。
  針對南京文物部門至今仍未公開過該地塊的考古發現和保護方案,南京師范大學王志高研究員表示,文物部門有責任和義務及時向社會公布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這是文物部門的責任和義務。



中航科技城項目規劃圖。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中航科技城項目的宣傳廣告中不時出現“皇家”,“龍脈”等字樣。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遺址面臨著消失殆盡的危險,令人痛心”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曾主持《文物法》起草的老專家謝辰生先生對澎湃新聞表示,自己參與過《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審議,明故宮皇城格局受重點保護,現在地塊全部開發,置遺址保護於何處?
  “幾十年前建廠蓋房、地基較淺,對地下遺址不會造成太大破壞。但現在搞建設,樁基動辄打幾十米,還要搞地下室和停車場,地下遺跡將蕩然無存。”謝辰生老先生激動地說:“我們等了幾十年才等到一個保護皇宮遺址的機會,可現在,它的遺址卻面臨著消失殆盡的危險,實在令人痛心!”
  謝辰生老先生說,南京市當初應該采取土地置換的辦法,用其他地塊補償企業,把這塊地收歸國有,做成遺址公園,“這才是最優選擇”。“我們的城市不缺高樓大廈和GDP,但是缺乏對歷史和文化的敬畏。”他說。
  現在“兩難”的形勢已經形成:一方面,歷史遺址理應得到妥善保護,另一方面,地產商200億的開發項目已經啟動。
  謝辰生老先生對澎湃新聞說:“這是當年不依法決策的惡果。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怎麼能整體開發呢?文物部門不公開考古發現,就更不對。當務之急是公開考古發現,請專家和公眾參與討論,爭取在遺產保護和商業開發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長期關注南京本土文化的南京知名作家薛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中航科技城地塊不僅是明代皇宮的一部分,還是清代滿族人聚居的八旗駐防城,清廷在此設立將軍衙門和都統衙門,必然會留下大量建築遺跡。
  薛冰認為,並非涉及地下文物,一磚一瓦都不能動,否則,南京這種六朝古都、古董鋪子式的城市就沒法搞建設。但是,“城市不能野蠻生長,涉及重要的文化遺產,像明故宮這種重要的文化根脈,需要慎之又慎,充分論證,而不是大干快上。”
  薛冰說,明故宮西城牆的一段已被中航科技大廈壓在樓下,那麼剩下的部分如何原址保護?這是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南京中航工業科技城發展有限公司推廣主任董晗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今年年初,該地塊的考古工作已經結束,但目前文物部門尚未給出保護方案,因此該項目一直處於擱淺狀態。
  南京市規劃局城中分局局長呂曉寧對此表示,目前規劃部門尚未給建設部門發建設許可證,目前的控詳圖是一個粗線條的東西,具體的建設方案將根據最後的文物報告及保護方案,來確定最後的規劃方案。
  城市需要建設,文化遺產也需要保護,如何實現二者的平衡,是城市管理者,尤其是南京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管理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明皇宮遺址內雜草背後就是中航科技城的商業開發項目工地。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來源:澎湃新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