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故宮院長展望兩院兩基地 去年最大成果是實現限流

故宮院長展望兩院兩基地 去年最大成果是實現限流

日期:2016/12/14 11:09: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猴年大年初一,北京空氣中飄散著硫磺的味道。紅牆黃瓦的紫禁城在藍天下巍峨聳立。     正午12點,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率工作人員在入口處歡迎從四面八方來到的觀眾。     同是過年,2015年從大年初二至初五,每天觀眾逾8萬人,初四人數超過12萬人創歷史同期新高。而2016年的春節假期,故宮博物院再無人數過多之虞:去年6月,故宮博物院開始試行每日限流8萬人次。當年10月2日上午9點多即售罄8萬張門票,“可以說從這一天起結束了故宮博物院極端大客流的歷史,”單霁翔直言2015年最讓他驕傲的就是成功實現限流。     2016年,是中國未來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這是單霁翔上任故宮院長之後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巧合的是,正是在2020年,紫禁城將迎來六百周年。那麼,故宮的五年規劃如何規劃?故宮將以怎樣的面貌迎來六百年誕辰?他日前接受專訪與記者傾談。     單霁翔認為,以世界一流博物館為目標的故宮博物院,要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支撐這一優勢的就是“兩院兩基地”的建設,“它們將承擔起國家責任和世界責任”。     所謂“兩院兩基地”是故宮研究院、故宮學院和中國古代建築保護傳承國家基地、中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國家基地。     “兩院”已經於2013年底相繼成立,故宮研究院旨在整合院內已有的學術研究力量,而故宮學院重在向外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前者現已整合了故宮的古陶瓷、古書畫、古建築、明清宮廷史、藏傳佛教等研究中心,並陸續成立了考古、古文獻、明清檔案、古建築、宮廷戲曲等研究所;後者在承擔中國國家文物局培訓全國文博人員的同時,還是國際博物館協會首個建在海外的培訓中心,國際文物修復協會更是將唯一的培訓中心設在了故宮學院。     “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上接待觀眾最多的博物館,具有開展更多社會教育活動的能量,應該更加努力,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故宮博物院成為社會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綠洲。”單霁翔透露,今年將是故宮博物院全力擴大社會教育活動規模的一年,將會把太和門廣場西側、熙和門兩側的全部用房,建設成為更大規模的故宮博物院教育中心。使觀眾進入故宮博物院,能很方便地來到這裡,青少年也好,成人也好,親子一起也好,都可以在這裡更深入地領略故宮文化,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兩基地”的建設進程在單霁翔看來則仍在跋涉中。     “我們下決心要把故宮博物院建設成全世界最權威的中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國家基地,今後5年將會把文保科技部目前的90名員工增加到200名。”對此他很有信心。     作為中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國家基地在建中的西河沿文保科技用房主體建築已經竣工。日前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13000平米平房建築即將進入內部施工,長達360米的通道一溜貫通,“書畫、器物、織繡、木器等一個個工作室,都可以相繼建立起來。無損探傷、材料分析、文物修復等設備也將陸續添置。屆時觀眾將可以在這條通道中實地參觀文物修復的場景,了解文物藏品保護背後的故事。”     但是,場地的不足仍是一個很大的困窘,規劃中的故宮北院區因各種原因遲遲未能開工,“現在故宮內的大量大型珍貴文物,如家具、地毯、巨幅繪畫、鹵簿儀仗等,因場地局限而長期無法得到搶救性保護和有效展示。”     而中國古代建築保護傳承國家基地的建設,一方面已經有國家文物局在故宮設立的明清官式建築保護研究重點科研基地作為基礎,故宮研究院亦已成立相應古建築研究中心,但另一方面,故宮“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在現行“一刀切”地采取公開招投標方式確定施工單位後,所造成一系列保護和傳承的問題,使得這一非遺技藝面臨難以為繼的困境。單霁翔甚至將此引為2015年工作中的最大憾事。     “古建築修繕市場化以後,往往以綜合報價或‘誰報價低就用誰’的簡單標准確定施工單位。工人的來源主要是農村包工隊,由於修繕隊伍缺乏專業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施工操作中表現出種種不規范。不但與故宮官式古建築修繕工程的應有質量相差甚遠,而且使傳統營造技藝傳承難以為繼。”     去年歲尾啟動的“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力圖改變這一現狀。這一項目依托社會捐款,因而不存在招投標以及趕工期的問題,在整個保護性修復過程中,將養心殿修復當作科研工作、文化工程來對待。修復期間計劃將恢復古建築“八大作”,即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畫、裱糊的匠師培養機制。單霁翔說,“我們希望能以此探索一條古建維修的新路子。” (來源:中國新聞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