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懷古”要對歷史建築高看一眼
日期:2016/12/15 1:21: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這兩日,坊間有一股強烈的懷古情緒。
起因是,在這次北京大雨中,一些古代排澇系統功不可沒。目前還在北京北海團城服役的雨水工程建於明永樂年間,距今已近600年了,這次排澇卻很暢快;還有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故宮不積水,發大水就走長安街”。
有人就此抱怨說,現代城市如北京的排澇系統和能力還不如古代。這種說法顯然有些武斷,古代城市與現代城市,在規模、人口、建築、交通和生活方式上都不可同日而語,如何可比?即使這次出名的北京北海團城和故宮等排澇系統也是很局限,都是耗資巨大的皇家工程。
不過,這種“雨後懷古”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示:以前,我們多從文化角度說保護歷史建築如何重要,可這次大雨又告訴我們,在城市人居和幸福中,歷史建築除了有文化遺產和精神氣質傳承的軟功能,也依然有著實實在在維系城市運轉和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硬功能。在遭遇特大自然災害時,老祖宗的建築遺產可能還會救我們的命。這就給保護城市歷史建築又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新的依據。
其實,這類優秀古代建築能很好抵御自然災害並呵護我們生命的事情並不是第一次。1996年2月,麗江發生7.4級大地震,幾百年的老房子沒塌,牆倒柱不倒,只是斜了,保護了許多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地震帶中的昭化古城,修繕的古代木結構房子全都完好……
可令人遺憾和惋惜的是,近年來,在我們不少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和老城改造中,這些祖宗留下的城市建築中的“救生圈”與文化遺產一樣,沒有受到重視、尊重和維護,卻在“拆掉真古董、重建假古董”和“拆出一個新天地,再造一批新文物”的過程中,被行政命令、金錢和推土機毀掉不少。我們不僅丟失了這些無比珍貴的建築遺產,也失去了向先人表示尊敬和學習的機會。比如,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木結構體系房子,在自然災難中呵護了多少生命,這類“以柔克剛”和“天人和諧”的建築思想和形式是不是應該統統被毀掉或被徹底放棄?
再說北京團城的古代排澇系統,水眼分布在古樹周圍,每個水眼的下部都有一個豎井,豎井與豎井之間有涵洞相連。多余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後儲存起來,形成一條地下“暗河”。古人這順應自然和一磚一瓦都有學問的精神,正是當下不少城市管理者、設計和建築者最缺乏的。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阮儀三教授一再強調,如今,發展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們的城市建設規劃簡單,只追求造樓速度,那麼代價無疑將是城市風光、特色、人情味以及舒適度的全面喪失。阮教授的話發人省醒。我們對北京大雨後的懷古應在這方面多留情、多留意和多反思,共同把搶救和保護城市歷史建築提升到一個新的認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