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安徽黟縣探索古建築保護利用新路徑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

安徽黟縣探索古建築保護利用新路徑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

日期:2016/12/14 21:28: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安徽黟縣在推進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等文化建築遺存保護中,以“豐富旅游新業態、延續古建築文化脈絡”為切入點,全域調查古建築基本情況,梳理古建築歷史和背後的故事,探索“保護—利用—再保護”的新路徑,自2009年以來先後投入資金10余億元,實施了近500幢古建築和17個古村落保護利用,打造產業類和事業類業態19種360余處,讓古建築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采取“集中保護、異地搬遷”模式,解決零星偏僻、瀕臨倒塌古建築保護利用難題。結合文化項目的實施,對散落民間、老百姓無力保護的古民居進行異地保護利用。以秀裡片區整體開發、碧雲老房子、陶淵明故居守拙園等項目為依托,配套建設度假體驗創作等多元鄉村文化體驗產品,豐富鄉村旅游內涵和品質。目前,秀裡影視村一期二期、守拙園一期已完工運營;碧雲老房子、守拙園二期、秀裡三期正快速推進。
  采取“委托管理”模式,解決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難題。采取“管、放”結合的方式,由主管部門實施監管,吸納社會資金進行維修管理,主要用於文化創意、展陳交流等,得到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肯定。采取“多業並舉”模式,解決古建築利用成效難發揮問題。圍繞打造12種產業類、7種社會事業類業態要求,發揮文化、旅游、生態“三位一體”優勢,加強古建築保護利用,引入有實力、有品位、熱愛徽州古建築的人士參與業態打造。目前,已成功培育豬欄酒吧系列、黃岳畫院、南薰別墅、張公館、萬巢客棧、畫中客棧、糧庫咖啡、關麓小築等一批新型文化旅游體驗業態。
  通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鄉村工作網絡化管理平台等載體,宣傳古建築保護利用的意義,提高全社會知曉度、支持度和參與度,實施宏村、西遞、南屏等17個古村落387處古建築二維碼制作。目前,宏村、西遞、南屏和屏山4個古村落二維碼全部開通使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