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楊绛故居成群租房無人保護 官方:不夠文物標准

楊绛故居成群租房無人保護 官方:不夠文物標准

日期:2016/12/14 11:06: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楊绛先生去世,在社會上引發一股“楊绛熱”。這一個月來,不少人慕名來到蘇州市廟堂巷,卻不無失望地發現,楊绛當年的這一居所如今成了群租房。什麼樣的名人故居值得花力氣保護?該怎樣保護?這再次成為一個引人思考的話題。

 

  6月20日,記者來到廟堂巷16號、22號。由於這兩處房屋屬直管公房,老宅被分割住進“72家房客”。16號住戶朱越明告訴記者:“牆上有幾個電表,就是住了幾戶。”記者數了數,廟堂巷22號住了24戶,16號則有40多戶。為改善居住條件,部分住戶新砌了牆,裝上了不銹鋼欄桿。“原先這裡有個寬敞的天井,後來私搭私建多了,慢慢地就只剩下狹長的過道。”談及往事,老朱的話語裡有說不出的惆怅。

 

  老宅模樣大變,如今慕名到訪的游客只有在仰望屋檐、磚雕時,才能依稀窺見當年的歲月。“楊绛先生的整個童年、少年時代都是在蘇州度過,故居的意義不言自明。如今卻是這般境況,實在讓人感傷。”蘇州文史學者柯繼承告訴記者,其實,不少名人故居的保護現狀都不容樂觀,如同眼睜睜地看著歷史一點點從指縫中溜走,卻無法抓住。

 

  在楊绛先生故居內住了近50年的吳怡直言,自己對老宅並不十分了解:“這段時間經常有人特地找來,打聽楊绛的事情,但我們都不清楚。說實話,我們也是看了報紙才知道自己住的房子原來住過一個名人,竟然這麼有歷史。”吳怡話鋒一轉:現在各地多少都有些名人,有的名人可能一生住過很多地方,倘若每處都保護起來,顯然不大現實。

 

  這番話,道出了一個現實界定的尴尬——究竟什麼樣的名人故居值得保護?

 

  “這個問題還缺乏統一的標准,可謂見仁見智。”長期從事文物保護研究的南京大學賀雲翱教授對記者說,從法律條文上看,關於名人故居的保護目前依然是空白。很多名人故居雖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但還夠不上“文物”標准,目前對於名人故居如何保護開發,也並沒有明確統一的規定。也正因此,“這幾年在某些城市,一些未被列入文物保護范圍的名人故居,屢屢淪為舊城改造的犧牲品。”

 

  還有一個更為頭痛的問題是,名人故居的歸屬相對復雜。蘇州古城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姜林強感歎:“名人故居保護,最難的不是技術、資金,這些可以想辦法解決,但操作前提是居民願意遷出。有的房子裡住了好幾戶人家,產權關系錯綜復雜;有的雖然只住了一戶,卻有上上下下四五代人,家庭內部就有好幾種意見。”

 

  與楊绛故居類似,蘇州阊門內下塘街10號是清代名人陸肯堂、陸潤庠故居,86歲的陳麗鳳3歲起就住在這裡。面對記者,她試圖描述老宅幾十年前的氣派,但眼下卻是另一番光景:老宅內牆體脫落,木柱腐蝕,各種電線在頭頂任性地扯在一起,略為開闊的拐角處還堆著一些雜物。“保護是需要哎,但不能把我們都趕走吧?那我們住哪裡啊?”

 

  究竟該如何保護,是對待名人故居面臨的現實尴尬。有一種觀點認為,保護就是要“原封不動”,最好把故居裡的人都遷走。但在賀雲翱看來,這樣的保護方式並不妥當。“保護是第一位的,這個毋庸置疑。”他以蘇州的楊绛故居為例,這裡镌刻著一個民族的部分文化記憶,甚至濃縮了一個時段的歷史風雲,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目前這樣的狀態肯定要改變。但保護並不意味著要把人都遷走。因為名人故居並非文物,沒有必要片面強調“一動不動”。

 

  目前在名人故居保護上,不少地方的處理方式的確顯得過於簡單粗糙,一張門票“一圈了之”,擋住了普通市民親近了解的願望和腳步。在賀雲翱看來,最好的方式是恢復當年的歷史面貌,只要保護得當,人們照樣可以在裡面生活。這樣,文化記憶復蘇了,也不影響現在的生活。往往正是因為有了“煙火氣”,這些名人故居的文化價值才更能凸顯。

(來源:新華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