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傍晚,60多歲的姚師傅回到了自己在台懷鎮太平街的家裡,開始收拾起家當。
農歷新年剛過,包括姚師傅在內的山西台懷鎮129戶居民准備搬家。這些居民的住宅都處於五台山的核心景區,為了能讓五台山成功申報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這些住宅都被列入拆遷計劃之中。此前,五台山核心景區內的21家企業已基本完成
拆遷。而整個搬遷計劃涉及居民共有五六千人。
借著申遺的機會,佛教名山五台山將展開一場耗資5億元的整治工程,之後,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
古建築群將被恢復。
申遺行動轟轟烈烈
如今走在台懷鎮上,到處能看到申報世界遺產的宣傳橫幅標語。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台山面臨申遺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今年1月,五台山的申報文本已經上交世界遺產中心。8月世遺專家組將來五台山,進行全面評估。2009年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將投票表決,五台山能否申遺成功在此一舉。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五台山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正森曾公開表示:“一旦遺產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由於品位高,能帶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特別是它的品牌效應和壟斷經營,會對世界遺產地發展旅游經濟產生巨大動力。”與此同時,保存有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群也將伴著拆遷的完成恢復原貌。
從1999年開始,五台山首次提出申報世界遺產。2004年,成立了申遺專家組。次年,山西省主要負責人親任五台山申遺領導組組長,並曾先後兩次到五台山進行專題調研。
拆與建的“博弈”
有關歷史資料表明,在五台山,拆與建的斗爭早已經持續了20多年。最終“建”占了上風。20多年下來,一個佛教名山變成了“高山鬧市”。
站在台懷鎮街頭,目光所及之處是林立的飯店、賓館、商鋪及寬闊筆直的柏油馬路,路邊擁擠的廣告牌、電線桿。只有從樓房的縫隙中才能瞥見寺廟的斗拱高塔。五台山核心景區台懷鎮的問題被概括為“鬧市化、商業化、人工化、社會化”四大傾向。曾有專家感歎“如果再不及時加以整治,幾十年後,五台山就可能變成"五台市"了。”
政府眼中
居民拆遷是五台山申遺成敗關鍵
昨天上午,姚師傅在已成廢墟的舊房子處收拾著在他看來還有價值的木頭、磚塊等物。20多年前的一個雨夜,他原來住的危房倒塌,釀成一死一傷的慘劇。老伴在事故中受傷殘疾,至今生活不能自理。上一次房子倒塌後,在街坊四鄰的幫助下,姚師傅一家在現在靠近小河邊的地方蓋起了這三間磚房,已經住了快20年。
據《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居民拆遷補償(補助)安置辦法》顯示,本次拆遷涉及到的村莊是楊林街、太平街、馬道、鐘樓街的129戶居民、456人,拆遷占地面積47345平方米,建築面積32026平方米。
按照當地政府的工作安排,此次拆遷工程必須在2月底完畢。昨天中午,記者走在太平街上,隨處能感受到這股拆遷的氛圍。在街口,一家干洗店的老板正在和幾名工人把店裡的機器和物品堆放到一輛貨車上。他在這裡租了房子開店,因為拆遷,他將另尋店址。
在當地政府的眼中,核心景區的拆遷工程直接關系到申遺的成敗,而居民的拆遷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從2月9日,也就是大年初三開始,這場拆遷行動就開始了。在經過四天的集中學習後,以風景名勝區的9位副書記、副區長為首,各部門被劃分為9個大組,每個大組又有若干小組,分片承包被拆遷戶。
即使是“風景區政府新聞中心”這樣負責新聞報道的部門也不例外。
據新聞中心主任高峰毅介紹,新聞中心被分到了兩家三戶,截至昨天中午,“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高峰毅說整個拆遷可以分為6個步驟:第一,向被拆遷戶介紹政策和背景;第二,簽訂安置意向書,同意評估公司進入評估;第三,評估公司進入評估;第四,被拆遷戶與政府協商補償條件;第五,簽訂正式的安置協議;第六,完成拆遷。
昨天中午,楊林街的楊師傅家完成了評估。此前一天,楊師傅和他的父親剛剛簽訂了意向書。而他正是新聞中心負責的其中一戶。據高峰毅透露,目前已有50多戶簽訂了安置意向書。
居民眼中
雖然依依不捨但願犧牲個人利益
“依依不捨”的情緒蔓延在許多即將離開故土的台懷鎮居民心頭。記者在太平街上遇到了一位賓館老板娘,她祖祖輩輩就住在這裡,她說從感情上不願離開,同時她也有些許擔心原本富裕的生活會因此受影響。
在這位老板娘的記憶中,台懷鎮20年前是個“生活靠救濟、生產靠貸款、汽車靠返修”的窮地方,但是據記者了解,現在這裡的富裕程度在山西省卻名列前茅。
“靠山吃山”一語足以概括當地的經濟形態。記者在核心景區隨便走一走,到處都是飯館、旅館和商店。尤其是其標志性建築大白塔周邊店鋪比肩、館捨林立。污水和垃圾觸目可及,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煙氣味道。
以這樣的環境去申遺顯然是不太現實的。因此,五台山風景名勝區政府制定了一個為期五年的綜合整治計劃。從2006年5月到2010年年底,五台山將分兩期對核心景區各單位、村莊及五個台頂進行綜合整治。
第一期從2006年10月起,以台懷鎮鎮政府為首的核心景區內的單位陸續搬遷。如今,核心風景區內還能看到這些建築留下的痕跡。二期拆遷工作將從2008年開始,到2010年底結束,主要涉及9個村莊、五六千常住人口,整個工程將耗資5億元。
從五台山核心景區沿清水河順流而下,15公裡後就是新規劃的旅游服務基地。這個基地沿清水河兩岸東起石咀村西北,西至南梁溝口,東西全長約7.7公裡,規劃用地總面積6300畝,規劃淨用地面積5130畝,建築面積83萬平方米。旅游服務基地按功能分為“一心三區”,即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服務接待區、移民商住區和管理服務區。據高峰毅介紹,服務基地今年7月份可以搬進去。
在這位不太願搬遷的賓館老板娘看來,即使她們搬過去,短時間內旅游基地還成不了氣候。有些地方比如楊柏峪村,那裡也有大量的酒店、賓館,游客可以到那兒去,沒有必要跑15公裡去服務基地。而現在一搬走,所有的收入就會沒有了。“但是不管怎麼說,申遺還是件大事,個人利益犧牲一些也是在所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