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發現清末“江蘇提學使署”? 專家呼吁保護利用
日期:2016/12/14 21:24:4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我市專家學者近日在人民路沿線發現一處古建築,初步判斷為清末江蘇提學使署。專家學者對此呼吁,妥善保護、利用好這一晚清重要古建遺存。
蘇州正在開展人民路綜合整治提升工程。文史專家、蘇州史志研究學者張維明昨天向蘇報報料,為配合工程,滄浪亭牌坊北側部分沿街房屋被拆除,讓原先藏在深閨的三進古建築完全露了出來。他實地踏看後發現,古建築東側還有敞軒和長廊等附屬設施,已作為可園的一部分對外開放。張維明考證後認為,這一路三進古建築及附屬設施就是清末的江蘇提學使署。
張維明介紹,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決定廢止科舉、興辦新學,於是裁撤各省學政,改設提學使。作為省級教育行政長官,提學使由清政府直接委派,品級為正三品,一般每省只有一人。但江蘇情況較為特殊,一共設了兩個提學使,其中一個在蘇州辦公,衙門就叫“江蘇提學使署”,其功能類似於今天的“省教育廳”,但級別更高。
此次發現的古建築憑什麼認定是江蘇提學使署?張維明對此回答,根據民國《吳縣志》記載,江蘇提學使署在“長洲縣南滄浪亭”,由“近山林行台改建”,而“近山林”是可園的別稱(“行台”是舊時地方大吏的官署與居住之所),此次發現的三進古建築就在可園原址范圍內。同時,三進古建築的第一進設有斗拱,這種構件常見於衙門或寺廟祠宇。結合史料記載,所以他認定這裡就是江蘇提學使署。
文物專家、蘇州市文管辦原副主任王仁宇認為,張維明的判斷很有道理,建議有關部門和產權單位盡快組織專家進行論證,推動這一古建築的科學規劃、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