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牌坊》楊導先帶演員看古建

《牌坊》楊導先帶演員看古建

日期:2016/12/14 21:26:5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叮”隨著導演楊立新按響北京人藝三樓排練場裡的導演鈴,只見穿著戲服的王剛、龔麗君等演員開始上場排練起了京腔京韻的話劇《牌坊》片段。這是北京人藝2015年推出的最後一部原創大戲,由劉進元編劇,楊立新導演,王剛、龔麗君等人藝實力派演員主演,北京人藝還首次特邀了兩位分別來自俄羅斯和英國的外國演員加盟劇組當“外援”。該劇將於12月24日在首都劇場正式首演。

從策劃到改編全程參與

“有著導演思維的演員”楊立新,自打從復排《小井胡同》開始轉型當導演,便越發顯現出了他的導演能力;在前一段他和陳佩斯共同主演的話劇《戲台》中,雖然節目單上列的是陳佩斯導演,但陳佩斯自己也承認,其實楊立新也承擔了很多的導演工作。這一次回到人藝導《牌坊》,可以說是楊立新完完全全獨立執導一部原創大戲。《牌坊》從一開始策劃和結構這個劇本,到編劇三度改編劇本,整個創作過程楊立新都是參與者。

據了解,《牌坊》的初稿早在2008年就由編劇劉進元完成,當時的劇名為《正陽門下》,故事描述了重修前門樓子和克林德牌坊兩件事。劇本寫成後,因各種原因擱置了。直到前年,劇院重新提出排練此戲,開始進入改本階段,先後動了三稿,其中一個重要的修改方案,就是楊立新提出的:“把前兩幕即重修前門樓子的部分全部刪去,讓戲劇矛盾全部集中在中國人修克林德牌坊這件事上。”如今,話劇《牌坊》的戲劇沖突很強,集中在老北京前門外的一座四合院內展開,營造行掌門人蒯鶴年陷入一場漩渦:為平息八國聯軍的怒火,清政府答應為義和團打死的德國公使克林德修建一座紀念碑式的漢白玉牌坊。這個屈辱的工程落到了蒯家……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楊立新說,“我是前門外長大的孩子,從小就經常到中山公園玩,在大門迎面有一座高大巍峨的漢白玉牌坊,坊額上镌刻著四個大字:保衛和平,但其實它是為紀念克林德而建的帶有恥辱記憶的牌坊,承載著京城營造行工匠們的血淚與抗爭,但知道這個的人越來越少了。”

帶著全劇組“惡補”古建文化

劇組成立了,楊立新帶著全劇組一起“惡補”中國古建築文化。首先是歷史考據和建築知識的學習,楊立新告訴記者,在清代,皇家大型工程,由內務大臣主管,再由工部轉交給當時京城的十二家木廠承包,這十二家木廠被稱為“八大櫃”和“四小櫃”,排名依序為:興隆、廣豐、賓興等等。而十二家木廠中,最大的就是馬家的興隆木廠,專門修皇家園林,頤和園、故宮、北海、承德避暑山莊。為此,劇組特地拜訪了興隆木廠的第十四代傳人馬旭初,向他了解營造行工匠的心路歷程。馬旭初是北京古建的老顧問,曾參與修建十大建築,保護並修復了目前收藏在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中的中國藻井藝術孤品“北京隆福寺藻井”,對修克林德一事也有了解,劇組因此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

對於導演楊立新來說,另一個難事是給年輕演員普及古建知識,“我們的演員素質非常強,懂得戲要怎麼演,但現在孩子打小都住樓房,成長中並沒有這部戲所表現的經歷,比如房柁、檩、椽、梁都不知道,正房、廂房分不清,庑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也區別不出來,這就不行。”為了讓年輕演員演好這部戲,楊立新帶著劇組到故宮和中國古代博物館多次參觀,還建了一個微信群,每天在群裡分享“宋代重要建築著作《營造法式》”、“唐代木構建築山西南禅寺與佛光寺”等各種建築知識和文化,讓年輕演員受益頗深。據透露,劇中有一個重要道具——斗拱,是專門請故宮修繕處為劇組做的。年輕演員周帥已經對這個斗拱非常熟悉,能把拆散後的一百多件,在很短的時間全都裝上,“其實這個很難,因為每一件看上去都差不多,但只要一件擺不對就全部擺不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