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裡--因水多,故橋也多,鎮內共有大小橋梁40多座,大多建於宋以後各時代,著名的有建於南宋寶年間的思本橋,建於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觀橋。成品字形架設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長慶3座古橋,拍攝是昔時同裡婚嫁花轎必經之轎,以示吉慶。被人們叫做讀書橋的小東溪橋,橋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的橋聯,拍攝生動地記錄了當時同裡人勤學苦讀之風,拍攝證實了同裡自古以來文化發達,“科名”很 同裡鎮的橋盛。
同裡原有八景、續八景、後四景等220處自然景點。至今仍有一些景點保存完好。在一級保護區域內,明清建築占十分之七,400多年來的文化遺址、遺物、遺跡、遺風猶存,隨處可見深宅大院、園林小築。 現存著名的有退思園、耕樂堂、環翠山莊、三謝堂、侍御第、臥雲庵、城隍廟、尚義堂、嘉蔭堂、崇本堂等園林和古建築。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退思園,因亭台樓閣及山石均緊貼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貼水園之稱,在建築史上堪稱一絕。崇本堂、嘉蔭堂木雕藝術十分精美。耕樂堂庭院以田園風光見勝。古街坊、古街道粉牆黛瓦,俄脊高挑,水、聲、空氣都融有古遠的韻味。《同裡志》記載,五湖環境於外,一鎮包涵於中。鎮中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同裡鎮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水、橋多。[page]
水是同裡的命脈。同裡因水而超凡脫俗。因為有水,同裡人喝茶的習慣.
也比其他古鎮濃。抗戰前同裡有茶樓20余家,為取水方便一般都建在沿河,河水經礬沉澱後既可沏茶。喝茶者四五點鐘已到茶樓,河水沏茶,茶香滿樓。喝茶者以中下層市民居多,四鄉農民、漁民也紛至沓來,茶館內外熱鬧非凡。如今同裡茶樓仍有數家,較有名氣的應該算是南園茶樓了吧。
烏金橋坐落在鎮西北郊,是當年蘇州到同裡的必經之路,也是古鎮的重要入口。
中元橋又稱賭氣橋,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橋。傳說以前有兩位財主,一有腿殘,一有眼殘。一天有腿殘的財主說會建石橋,到時另一位便可托他的福,扶著他的橋欄過橋了。有眼殘的一位不服氣,於是也蓋了一座中元橋,搶先比泰來橋早些落成,故老百姓稱它為“賭氣橋”。 同裡鎮的橋同裡的橋以三橋(即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最有代表性。同裡人有過三橋的習俗,取其消災解難、幸福吉祥之意。太平橋和吉利橋均是乾隆十二年,同裡人范景烈等重建的。前者屬梁式橋,小巧精致;後者屬半月行拱橋,處太平橋與長慶橋之間。長慶橋俗名謝家橋,又稱廣利橋,是明代同裡人陳镛、謝忱改建的。如今走三橋已是游客不可少的項目,使三橋成為同裡人氣最旺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