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路東頭,坐落著一組布滿精美磚雕的英國維多利亞式建築群,這裡曾是清陸軍部,也是段祺瑞執政府舊址,更是中國人民大學成立的發祥地。
日前,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相關部門獲悉,作為該組建築群的“核心”,主樓(灰一樓)今年啟動了建成百年以來首次大規模修繕,涉及文物加固、文物修復以及室內裝修等。此外,修繕范圍還包括大門、廂房,全部工期在三年半左右,灰一樓修繕完成後有望建成民國史博物館並向公眾開放。
修繕·現場 損壞地磚僅占1% “蓋”上保護膜原狀修
踏過百年前的青磚,從東門步入清陸軍部舊址的主體建築灰一樓,將近400平方米的一層大廳通透地讓眼前豁然一亮。誰能想到,此前這裡曾用隔牆隔成了六七個辦公區。
在《2004中國建築藝術年鑒》的介紹中,這座具有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築被稱為晚清最有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它建於1906年,曾作為清末的陸軍部,民國時期更是段祺瑞執政府的所在地。在其門前還發生過“三一八”慘案,是魯迅先生筆下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遇難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發祥地。近年來,一直作為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使用。
建成百年以來,灰一樓幾乎沒有進行過大修。上午,當記者走進大廳時,只見被拆下來百余個門扇分成六組整齊地碼放在地上,雖經過百年的損蝕,大部分門板依舊完好。地面上則密密地附著保護膜,據稱這是為了避免在運輸材料時進行二次破壞文物而鋪設的。
據中國人民大學資產與後勤管理處副處長王志丹介紹,由於一層大廳的地磚都是百年前的文物,因此在修繕過程中必須要進行適當保護。現場施工人員小心翼翼為記者掀開一層保護膜,只見琉璃藍點綴間楓葉紅的地磚顯出“真容”。
據王志丹介紹,這些地磚保存狀況較好,損壞的數量僅有1%,修繕中會對損壞的部分進行“修復整容”,沒破壞部分則進行清洗打磨。
修繕·范圍 清陸軍部舊址大修 百年來尚屬首次
此次大修,可謂是清陸軍部舊址建成以來的頭一次。據王志丹介紹,此次修繕的范圍包括主體建築灰一樓、東西廂房以及大門,整個工期將在三年至三年半完成。其中還包括對消防系統、監控系統的“升級”以及基礎設施改造。
為了這次大修,從立項到施工進場,就用了五年時間。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向國家文物局申報維修立項獲得批准,2013年國家文物局批復維修方案並撥付專項資金,2015年3月完成施工招投標,2015年6月在北京市文物局辦理完成了施工進場的相關手續,2015年7月初進場施工。其中,主體灰一樓的修繕時間為一年半,完成後再逐步修繕廂房以及大門。
在王志丹看來,此次大修並不同於此前的幾次“小修小補”。“聽老同志們講,1994年以及2011年灰一樓因為辦公使用,對室內進行了簡單的粉刷裝修,但並不是整體修繕。”而此次灰一樓的修繕,將從文物加固、文物修復以及室內裝修三個方面入手。
“所謂加固,就是對原木結構糟朽、斷裂、移位、脫榫等部位進行修換、歸安,並用鋼結構為整個建築搭起構造性‘骨架’,就像增強一個人的整體性。”王志丹解釋。而對於文物修復,則是對建築外牆的磚雕進行清洗修復,對建築內的木結構門、窗進行修護,甚至是門上的五金件都要原貌復原。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繕還將恢復三層鐘樓的報時功能。
修繕·重點 幾近“失傳”工藝 將得以修復
據王志丹介紹,此次修繕的總體原則是“修舊如舊”,而修繕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對當時工藝的恢復,另外則是文物修復與使用功能結合時怎樣盡量減少對文物本體的破壞。
說到工藝的“復原”,王志丹拿出了一個五金件為記者演示。“這個五金件是我們在浙江找了一個廠家進行的復原樣板。”原來,從7月施工進場,一直到9月,施工方一直在尋找可以修復傳統工藝的廠家,單單一個門把手,就從不下10個廠家裡進行篩選,最後由“勝出”的三個廠家分別開模樣品再來做最後的綜合比選。
記者看到,這個門把手的內部構造並不是現代的門鎖,而是由一個機械裝置連接著上下兩個長柄,當轉動把手,長柄聯動一同收縮門即可打開,再轉動把手,長柄伸出插入門框凹槽,門便緊鎖。“像這樣的工藝在現代建築中幾乎失傳”,王志丹表示,要恢復傳統工藝做法是此次修繕工程的一大難點。
除了工藝,還有對建築材質的復原。記者看到,拆下的門板雖然經過百年的侵蝕顏色有些破舊,但整體造型以及使用功能都保存完好。據了解,當時在建造清陸軍部舊址時,窗戶、門使用的木材主要是黃杉、冷杉、槐木、硬木松等材質,而此次修繕將盡量使用同樣材質修復。
此外,由於整體建築修繕後還將繼續使用,因此如何避免穿牆打洞破壞文物本體也成為此次修繕難點。按照建築使用功能要求就要有強弱電、給排水、消防以及空調系統等必要設施。有這些現代設施的“加盟”,就難免要穿牆、剔鑿以及布線。
王志丹表示,為了盡最大可能保護文物原狀,按照修繕計劃,所有的空調主管線都從1.2米高的地壟層穿過,中央空調室外機組將集中在主樓以北的小花園中,這樣就可以使裝修效果減少現代“氣息”,依舊保持百年前原貌。
修繕·用途 “神秘”建築或做民國史博物館開放
百年前的清陸軍部是什麼樣?根據史料記載,其整體風格是仿英國維多利亞的,體積感、裝飾性很強,有人稱之為英國國會大廈的“影子”。但鐘樓卻受到哥特式風格的影響,而在局部裝飾上又有巴洛克風格的痕跡。有趣的是,外牆磚雕裝飾圖案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題材,如“壽”、“萬”等,更顯出了中西合璧的特點。
經過修繕,這裡是否能完全復原百年前的景象?據王志丹介紹,在修繕中盡量做到“修舊如舊”,此外學校還將挑出二層西北側兩間房屋做原狀陳設,可謂是百年前“原汁原味”的清陸軍部。
法制晚報(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記者在這兩個房間看到,牆裙、角線、筒子板、木門地板、吊頂等基本沒有損壞,王志丹也表示這是兩間保存相對完好的房間,屆時只要進行清洗就原狀保存下來,可供觀眾領略百年前的建築舊貌。
修繕後的文物是繼續隱身在深深庭院中還是揭開面紗來到公眾視野?記者了解到,由於此前人大的書報資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在灰一樓辦公,大門口一塊“辦公場所、謝絕參觀”的牌子讓不少文物愛好者望而卻步。修繕後,這座建築的使用功能是否可以得到合理利用?王志丹表示,從設計方案來看,灰一樓的室內裝修是按照博物館以及辦公使用兩個用途進行的。據了解,博物館展出的內容將以民國史為主。“如果真的變成了博物館,應該可以允許觀眾以預約形式來參觀”,王志丹表示。不過,這僅僅是裝修方案,未來灰一樓的具體使用方案將由學校研究後再決定。但值得肯定的一點是,這座“神秘”的建築正在逐步揭開面紗。
此外,清陸軍部舊址除了此次修繕的主樓(灰一樓)以外,還包括主樓北側的灰二樓、灰三樓和灰四樓。
法制晚報(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記者在現場看到,這3棟樓也都年久失修、安全隱患突出,樓內還有許多居民在居住。據王志丹介紹,今年上半年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領導專家來老校區視察文物修繕工程時,還專門提到了這3棟文物建築的維修保護問題,但由於涉及到居民搬遷安置等難題,還需要在政府支持下才能完成。
多知道點兒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位於東城區張自忠路3號,原名鐵獅子胡同。清代這裡有三座府第:東為和親王府,中為貝勒斐蘇府,西為和敬公主府。
1906年,兩府內的建築全被拆除,重新建造了三組磚木結構的樓群:中間的主樓為歐洲古典式灰磚樓,東、西、北各有一座樓房,為清陸軍部和海軍部。1924年段祺瑞被北洋軍閥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這裡改為執政府。
目前,西側的清陸軍部為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所用,東側的海軍部為中國科學院使用。2007年,此次進行修繕的清陸軍部衙署入選“20世紀中國十座最不該被遺忘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