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響堂寺石窟裡的磚雕壁畫絢麗多彩

響堂寺石窟裡的磚雕壁畫絢麗多彩

日期:2016/12/15 1:25: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響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鄲市東北部。它最後開鑿於1400多年前的北齊時代(公元500—577年)。當前,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 鑿。如今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分南北兩處,俗稱南北響堂寺石窟。兩寺相距15公裡,石窟均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巖中。 古建築石窟幽靜,人們在山洞裡擊掌甩袖,都能收回宏亮的回聲,故名“響堂”。
  響堂石窟是怎樣來的呢?北齊以邺(今河北省臨漳縣東北)為都城,以晉陽 (今山西太原)為陪都。鼓山地處兩個都城交往必經之地,這裡山清水秀,石質優秀,北齊皇帝高洋便下令在此地開鑿石窟,修築行宮,興修寺院,以便在他交往於 晉陽和邺時避暑、玩耍和禮佛。皇帝的行宮早已蕩然無存,佛寺也不是原來的修建了,而鑿在巖壁上的一座座石窟卻保存了上去。
  北響堂有九座石窟, 分南北中三組,每組都有一個大石窟。第七石窟是最大的一個,俗稱“大佛洞”。這個洞窟規模龐大宏偉,雕琢精巧,菩薩笑貌如生,飛天歡樂多姿,衣紋密集而富 有裝飾性,給人以薄紗透體之感,為北齊藝術之傑作。窟內有一尊大佛,高3.5米,盤腿坐在蓮花台上,面目慈祥,薄衣貼身,幾條凹下的雕衣紋線,貫串全身。 雕琢刀法圓潤無力,明晰流利。周壁刻有16個大型浮屠塔式列龛,龛頂以火焰寶珠為塔剎,氣勢顯赫,造型精巧,為裝飾圖案中的珍品。窟內的牆壁上還有幾排似 乎沒有刻完的小佛浮雕。北齊在在下國歷史上只存在了20多年,看來,是沒來得及完成這一窟的雕琢。這座石窟最能代表北齊作風。它寬13.3米,深12.5 米,根本上是正方形。洞內有嚴懲的中心石柱和洞頂相連。洞窟保管了印度的營建法式。中心柱上三面都是佛龛,這是北齊石窟藝術的特點。北齊之前的不少雕琢, 石窟中心柱四面是佛龛。此外,那時雕像人體肥胖,不像北齊這樣飽滿。北響堂也有明代開鑿的石窟,這時的雕琢人體瘦削蠢笨,衣紋線條干澀板滯,完全得到了北 齊伸展流利的作風。明代末年距今只要300多年,而北齊距今已有1400多年。明代有了弱小的經濟實力,遼闊的疆土,充足的人力,而北齊只是事先中國南方 的一個小國,財力人力都遠遠不能與明代相比。但是北齊的雕琢藝術程度卻比明代高得多。可以講,響堂石窟作為中國一個歷史時代藝術的典型代表,在中國藝術史青磚上的位置是任何石窟都不能取代的。
  北響堂有一座石窟,裡面石壁上還留有木構亭閣修建,紅柱灰瓦,背依山壁。但有些雕琢曾經完整不全。由於歷史悠久,歷代都有破損。看著一座座石窟,當年工匠們的刀光斧影似乎記憶猶新。
   南響堂寺有石窟七座,隨山勢營建,分上下兩層。上層“華嚴”和“般若”兩洞形為支梯,中無方柱,後壁下鑿有通道,以便禮佛時通行。龛內佛像雖遭毀壞,但 洞壁上佛典經文仍明晰可辨。據記載,這些佛經有的歷刻四年之久,字體方正,構造渾樸,筆力雄健剛毅,是研討書法演化的珍貴文物。由洞前的“之”字形石階向 上走去,為二層五窟,這五窟中“千佛洞”最為壯觀。洞內有石佛一千零二十八尊,因而,名為“千佛洞”。窟內三壁龛,各龛均有一佛和兩羅漢兩菩薩五尊像,左 面坐佛兩足踏在從獅子口中吐出的雙頭蓮花上,頗為新穎別致。窟內釋迦牟尼坐像,面容潤滑圓潤,嘴唇輕輕上翹,長耳垂肩,神情和藹安詳。窟壁的小佛像一排 排,鱗次栉比,美不勝收。窟頂部的伎樂、飛天,雕琢精巧,裙帶飄逸,姿容妩媚,有的手彈豎箜篌或圓琴,有的口吹竹笙或橫笛,抽象頗為生動。南北響堂是全國 重點文物維護單位,其光芒絢爛的石窟藝術,是在下國休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研討在下國雕琢、繪畫、書法、佛教開展的一座藝術寶庫。
  1986年 6月,河北省現代修建維護研討所和峰峰礦區文物維護所,在維修靠山閣清算原修建物回填土時,又發現了一批浮雕藝術品。這次新發現的浮雕,位於南響堂三號石 窟和七號石窟的窟口頂部,是和窟口雕琢成為一個全體的兩個窟檐。窟檐上裝飾有山花焦葉、金翅鳥、摩尼寶珠等佛教石刻藝術品,為北齊時代原作。有關方面專家 以為,這種浮雕藝術是建國以來初次發現的,相似這種空中以上的發如今國際實屬稀有。而且時代精確,規模較大,保管完好,為研討北齊時代的文明藝術、修建和 宗教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
    今存摩崖造像一尊,高3.3米,面形方圓,肩披袈裟,羅紗透體,結迦趺坐,四周配有美麗的花紋,雕琢精密,形狀逼真,確為唐代石刻造像之精品。石窟位於榆 社縣城東北五公裡的廟嶺山。北魏至唐時依山造像,隨之即像造宮,建成寺院,明清重修。現寺宇已毀,佛像尚存,並有千佛洞一區。
  寺西南隅,有千 佛洞,又名“石室方丈”,窟近方形,其狀如甕,東北角辟門,面積約15平方米。初入甚小,愈進愈大,石聲峥峥,故名“石室寺”、“響堂寺”。前洞洞內石壁 環列,窟內有較大佛像六軀,周圍千佛圍繞,其高者1米許,低者8、9厘米。達一千零九十尊,高鼻深眼,寬衣博帶,因循印度佛教藝術作風,為北魏之作。粗看 似千人一面,細觀則各有所長。洞頂成轎篷狀,繪有4幅山水畫,圖案鮮明,艷麗生動。後洞位於其西南5米處,大小與前洞類似,磚雕洞內有8幅生動幽麗的山水、飛 鳥圖案。石窟西南山巅無方形唐塔、單層,高約4米,名禅師塔,建造規整,形制秀美,是響堂寺一修建遺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