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來,中國正經歷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化進程。保護古建民居,促進建築遺產良性有序傳承成為各方深思的話題,其中,對“事關中華民族文化根基”的老建築異地保護,則日漸為業界聚焦。
據了解,當下,在鄉村變城市、舊城換新貌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古村落、老房子消失了。不久前舉行的“老房子保護和收藏論壇”傳出消息,2000年,中國共有363萬個自然村落,而到了2010年,該數字驟減到271萬個。這意味著10年間92萬個自然村落消失了,平均每天減少200多個。
知名建築保護專家阮儀三在接受采訪時認為,注重真實性、整體性、可讀性、永續性、獨特性是老房子收藏保護的最高境界。他亦坦言,實在非拆不可,只能異地保護,花功夫拆,給每一片瓦、每一塊磚都編上號。收藏學專家祝君波也認為,異地收藏和保護並非上策,但比之於“毀”,是一種妥協的辦法。
為此,記者走訪了位於上海寶山羅店的聞道園,這裡被業內人士成為“
古建築異地保護的典范”。這座占地千余畝的園子裡,錯落有致地伫立了多座原汁原味的徽州老宅——進士第、武狀元樓、雕花以及楠木廳等:青石砌成的門牆古意濃濃,石頭磨盤串成的林間小路悠然延伸,白牆黑瓦、工於雕刻的徽式古宅在垂柳綠蔭中寧靜古樸,鹹豐九年建造的永濟橋昂然伫立於碧波蕩漾的湖面,清代道光六年皇帝賜封的牌坊蘊意悠遠……置身院中,仿佛步入遺世獨立的徽居舊夢。這裡也以此成為滬上民眾體味徽州古韻的首選之地。
據了解,錯落建起的徽派建築都是聞道園主人王衛從休寧、歙縣、屯溪等地整幢“搬移”來上海,再按原貌修舊如舊。據透露,目前,倉庫中還完好保存了60多幢古民居建材。經年收藏老宅的王衛告訴記者,他打算把這些從鄉間搬來的古民居建成韻味獨特的街鎮,讓徽州古鎮活色生香地現於繁華都市。
王衛說,收藏古宅的初衷不僅源於對徽式
古建築的喜愛,也出於對老宅飄零凋敝現狀的痛心。王衛告訴中新社記者,一些散見於民間、尚未列入政府文物保護的“准文物建築”,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有的老房子,時隔一年再去看時,卻發現已只剩下一堆爛木頭。據知,在安徽的一些農村,修復一幢稍有規模的古宅,所需費用憑當地人的年收入,根本無力承受。日久天長,一些古宅或受潮腐爛,或坍塌廢棄。不少精美木雕也會被住戶丟棄。王衛說,眼睜睜看著不少古宅被用作豬圈、養蠶場,心中不僅是痛楚,還有對傳統文化失落的擔憂。
然而,費盡周折小心拆卸後運來上海,並重新拼裝面世的老宅子究竟應該得到怎樣的呵護,才讓其再煥光彩呢?這也是業界多年來不斷探討話題。談及此,祝君波認為,收藏老房子,原貌和原物恢復,不僅不可移花接木,使之面目全非,還要在適度使用中保護。
王衛亦表示,“有人住”最符合房子居住的原意,也是保護老宅最好方法。他說,對一些體量較小的宅子,他設想成為私人會客廳;對於兩層樓以上的
古建築,他則希望是打造成精品酒店,讓更多海內外人士親身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幽遠意境。
在這位園主看來,老宅只有“生動”起來,才有綿延的光華。據王衛介紹,這些百年老宅建造時是依據當時的生活方式設計,已不符合當代人的生活需求:沒有配套的衛生設施,房間的格局也很狹隘,一間臥室僅可擺放一張床,房間還不透光……記者看到,如今,聞道園中修復的老宅把“過去”與“當下”巧妙融合,既保留了精致木結構特色,又以創新工藝加以改造。走進“進士第”的宅門,這裡完全保留了古宅中最有價值的木結構,又用鋼結構重築房屋軒敞“外衣”,一改原有的狹小格局。
王衛對記者說,5千年來,中國人夢求在山水園林中詩意棲居。如今,收藏老宅,不僅讓百年建築在回歸中綻放異彩,同時為“美麗中國”積澱文化內涵,這就是老宅收藏保護者所為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