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依法追討流失海外文物需合力

依法追討流失海外文物需合力

日期:2016/12/14 21:27:1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摘要]: 士山盆、王子臣俎、連蓋蟠螭紋壺、黃金鸱鸮形馬胄飾……近日,“近藏集萃”中國國家博物館新入藏文物特展以文物征集為主線,展示了多年來歷經波折入庫的120余件(套)代表性文物。


  士山盆、王子臣俎、連蓋蟠螭紋壺、黃金鸱鸮形馬胄飾……近日,“近藏集萃”中國國家博物館新入藏文物特展以文物征集為主線,展示了多年來歷經波折入庫的120余件(套)代表性文物。     中國文物學會此前統計,考慮到戰爭掠奪以及盜墓交易,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余萬件,精品文物達幾十萬件。這些流失的中國文物大多數散落民間。     雖然目前有“把文化遺產還給它的創造者”為口號的國際公約,但此類公約卻留了兩個“後門”:一是追溯期限有相應限制,流失時間超過這個期限就不受公約保護;二是公約並不對所有國家有約束力,必須是認可公約的國家之間簽署協議才生效。如此一來,一些國家就有借口不歸還其在殖民時期掠奪的各國文物。面對龐大數量的流失文物,中國的追索之路漫長而艱辛。     盡管依法追討是文物回歸的理想形式,但現實中卻已成為國際難題。在此背景下,商業回購成了流失文物歸國的常見途徑。中國的海外流失文物數不勝數,這些文物背後往往附帶特定歷史情結,易引發廣泛關注。像此前一度沸沸揚揚的追討“肉身坐佛”等類似事件,很有可能導致兩個結果:一方面承認對方對文物所有權具有合法性,另一方面推高文物價格,更加助長文物走私。因此,無論是追討還是回購,海外文物回歸之路都困難重重。     事實上,中國流失文物之所以珍貴,主要是由於凝結其中的文化精華是一個時期的文明體現。文物回歸單憑某個人或某個組織的努力遠遠不夠,而是需要國家政府整合各方資源,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合力推動海外流失文物回歸。雖然這方面的工作還很艱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歸還因戰爭劫掠的文物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呼聲,流失在海外的中華國寶也一定能回歸祖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