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縣古城鎮欲建成“中國鳥籠第一鎮”
日期:2016/12/14 10:13: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特別報道
《莊子·至樂》雲: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觞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這是中國最早關於養鳥的記載。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演變,目前我國鳥籠制作技藝主要分為川派、京派、蘇派、粵派四大流派,其中川派鳥籠以款式眾多、質量上乘、技術含量高備受人們喜愛。郫縣古城鎮擁有歷史悠久的傳統三編(棕編、竹編和草編)手工技藝,其制作的“古城鳥籠”是川派鳥籠最傑出的代表。2011年底,古城鳥籠被列入四川省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次年完成國家商標總局商標注冊。
作為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郫縣分會場的主要節會活動,第二屆古城鳥籠制作技藝賽暨古城三編展示活動於2013年6月18日在古城鎮隆重開幕。活動現場,特邀嘉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竹工藝大師劉嘉峰對古城鳥籠贊賞有加。他認為,“古城鎮被譽為 ‘鳥籠之鄉’是實至名歸的”。
合力推動
古城鳥籠產業煥發新的活力
唐朝以來,古城玩鳥漸成風尚,鳥籠制作由此得以興起。經過宋、元兩朝發展,明朝時古城鳥籠制作已初具規模。經過數代的傳承和發展,如今在古城鎮指路村、花牌村兩個鳥籠制作工匠最集中的村莊,從業人員已超過200人。
現年38歲的王明文是“古城鳥籠”非遺傳承人,從已故鳥籠制作名匠、被人尊稱為“王伯”的父親手中學習鳥籠制作技藝已有十余載。在與記者的交流中,略顯腼腆的王明文表達著對這門技藝的熱愛:“1997年開始學習鳥籠制作時,主要是受家庭的影響,但後來對這門技藝越來越著迷。”而今的王明文對鳥籠制作技藝更多了一份責任,“自己唯有不斷創新,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才對得起父輩的教誨”。
古城鳥籠以傳統的“素鳥籠”為主,包括做爪、修圈、穿籠、做門、做底五道工序。王明文告訴記者,“材質考究、做功上乘的鳥籠,賣到五六萬是常有的事”。做功好壞已成為衡量鳥籠工匠制作水平的重要標准,“一個優秀的鳥籠工匠至少要有十年的功力”。正是由於古城人對鳥籠技藝孜孜不倦的追求,古城鳥籠在國內外市場得到了廣泛認可,遠銷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以及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
郫縣古城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針對古城鳥籠產業的整體發展,古城鎮已推出了多條措施:一是依托土地整理,打造鳥籠產業聚集區;二是公司化運作,形成產供銷一條龍運作模式;三是注重宣傳推介,努力打響古城鳥籠品牌;四是開展鳥籠技能培訓,加強鳥籠從業隊伍建設。
鎖定目標
2015年基本建成中國鳥籠第一鎮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竹工藝大師劉嘉峰在談到川派鳥籠時表示,“古城鎮發展鳥籠產業得天獨厚”。除四川擁有斑竹、楠竹等鳥籠制作材料外,古城鎮已初步實現了鳥籠產業規模化發展格局。2012年,古城鎮成立了古城鳥籠專業合作社和鳥籠工匠協會,建成指路鳥籠文化展示及銷售中心,實現鳥籠產業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
近年來,古城鎮以打造“中國鳥籠第一鎮”為目標,以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抓手,以“一中心兩基地”(一中心即指路鳥籠文化展示及銷售中心,兩基地即指路鳥籠制作農戶集中發展區和花牌以古城鳥籠為主的古城三編傳統手工藝品展示交易中心)的建設為載體,努力促進鳥籠產品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力爭古城鳥籠產業加速向產品多元化、經營規模化、產業聚集化、營運公司化方向邁進,以鳥籠產業的做大做強帶動農民快速增收致富。預計到2015年,培育出大師級工匠30人、普通工匠500人,發展從業人員1000人,實現鳥籠產業銷售收入1億元,建立10個以上的古城鳥籠全國連鎖店,爭創“四川名牌”產品和四川馳名商標以及國家級“AAA企業”稱號,力爭打入歐美發達國家的華人鳥籠市場,基本建成中國鳥籠第一鎮。
天府早報記者王亮攝影李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