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丹陽南朝梁建陵遭破壞 神道石柱礎被燒黑一大塊_中國文物網-文博

丹陽南朝梁建陵遭破壞 神道石柱礎被燒黑一大塊_中國文物網-文博

日期:2016/12/14 21:32:0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電視劇《琅琊榜》風靡至今,曾有不少人發問,它到底說的是哪段時期的歷史?大梁皇帝是誰?最終各方論證,這個大梁皇帝正是南北朝時期建立南梁的蕭衍。這位在南京做皇帝最久的帝王,怎麼也想不到“身後”的事情。
  近日,主題南京網站探訪丹陽發現,蕭衍父親梁文帝蕭順之的建陵遭遇“不幸”,石柱礎底部被焚,黑了一大片。
  建陵的石柱礎被焚
  導致大面積變黑
  也許是因為年代過於久遠,也許是因為少數民族入侵中原,也許是因為大多朝代太過“短命”,南北朝不像唐、宋、元、明、清那樣為人熟知。不過,細讀歷史後會發現,其實南北朝的精彩紛呈並不遜於風雲三國、盛世大唐。
  其中,南朝蕭齊、蕭梁兩代歷史上昙花一現,連頭帶尾秉政不過70來年,但皇宮卻都在建康城(今南京)。而這兩個朝代帝王死後,又都魂歸故裡,安葬在了丹陽。而給他們守墓的則是經歷了1500多年風風雨雨的丹陽帝陵石刻。
  “主題南京”網站致力於南朝石刻研究。網站負責人之一的老邵告訴江南時報記者,丹陽是南朝宋、齊、梁、陳中齊、梁兩代的帝鄉,齊梁梁代的皇帝是蘭陵蕭氏,晉室南遷的時候從北方的蘭陵遷到今天丹陽和常州一帶,稱之為南蘭陵。齊梁兩代的皇帝眷戀故土,雖然南京稱帝,過世後卻大多葬於今天丹陽的三城巷、水經山一帶,也留下了大量的精美石刻。他們一行文保志願者於11月1日開始走訪丹陽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修安陵、獅子灣、水經山、爛石弄、景安陵、修陵、建陵等幾處石刻,這也是他們第九次丹陽走訪。然而11月2日,尋訪建陵時,看到的一幕讓他們很難過。
  “由於丹陽的南朝陵墓石刻目前沒有太多保護措施,我發現建陵的石柱礎被焚導致大面積變黑,應該是人為所致。”老邵告訴記者,當時地上的草有剛被人割掉的痕跡,應該被人焚燒過,後來有人對“案發現場”進行了清理。
  建陵是南朝現存最具規格的陵墓
  今年1月份,江南時報記者曾驅車近百公裡探訪丹陽的南朝石刻。
  當時在丹陽三城巷,建陵給記者留下過深刻的印象。在三城巷一帶,梁武帝蕭衍的修陵和父親梁文帝蕭順之的建陵、梁簡文帝蕭綱(蕭衍第三子)的莊陵,前後相鄰均只有不到50米的范圍。蕭衍稱帝後,追封父親蕭順之為梁文帝。蕭順之的陵墓建陵因此也按照帝王陵墓規格建造。
  與蕭衍的帝陵只剩天祿石刻不同,蕭順之要“幸運”得多。建陵是南朝四個朝代中現存最具規格的陵墓,存陵前石獸、神道石柱及石龜趺座各一對,另外有幾個用途不詳的方石。而建陵對南朝石刻的研究價值也非常深遠,其神道左側石柱柱額,是反書正讀。這與南京十月村內的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神道右側石柱柱額及甘家巷小學內的梁安成康王蕭秀墓神道右側石柱柱額上的文字一樣,為反書正讀。全國只發現這三處是反書正讀的。老邵還分析,建陵神道石柱頂端柱頭覆蓮紋的蓮花座,明顯是受了印度傳來的佛教文化影響;而帶有瓦楞形凹紋的柱身,極具希臘和亞述風格。“可見梁武帝蕭衍的崇佛熱潮,讓中國歷史上的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早在動蕩的南北朝就開始了,而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盛唐。”
  這次遭到破壞的正是石柱的柱礎。記者通過老邵提供的照片看到,柱礎上的浮雕有一面被燒得漆黑,已經看不清雕刻的精美。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石柱和柱礎之間的雙螭底座,沒有被“殃及”。這對環繞螭龍浮雕,口銜寶珠,雙角四足,兩頭相抵,雙尾交叉,仿佛也在“哭訴”被燒的經歷。
  丹陽石刻目前基本處於三無狀態
  “南朝陵墓石刻現存有石獸、石柱、石碑等遺存。這些遺存一方面保持了漢代石刻形制,但在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影響下,無論是體量還是雕刻的細節,又有其獨特的特點,稱之為中國現存圓雕作品中最完美的作品一點都不為過。”老邵說。
  “這次走訪發現建陵被焚損,雖然不是很嚴重,但也敲醒了警鐘。丹陽現在的十多處南朝陵墓石刻都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基本上是帝王級別的陵墓石刻,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歷史價值都非常的高。作為當地直接管理和保護這些國寶的丹陽市文化局,你們應該做的事情還很多。”老邵說,丹陽的南朝遺珍距今已經有1500年左右的歷史,但目前還都基本處於三無狀態,即無專人看管、無監控設施、無防護措施,僅有金家村、陵口、獅子灣、水經山等幾處靠近居民區,對保護有利,其余都比較偏僻,現狀令人擔憂。
  “希望丹陽的文保部門一定要好好的保護這些南朝遺珍。”老邵強調,不要讓這些南朝遺珍在我們這一代遭到破壞。作為齊梁帝鄉的丹陽,保護這些國寶是政府最起碼的職責,如果這些文物被破壞了,丹陽文物主管部門是難辭其咎的。
  應推廣大棚保護加守護人模式
  田野文物的保護目前確實存在經費等很多困難,因為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大多數因為偏遠和孤零零,不具備太多的旅游開發價值。尤其是荒郊野外的石刻除了文物愛好者、文保志願者之外,鮮有人光顧。但是,留住歷史根脈,才能傳承中華文明。
  南京也和丹陽一樣擁有大量的南朝陵墓石刻,主要以梁代王侯墓為主。南京文物部門多采用抬升底座避水災,以及加頂和玻璃罩子的方式。
  老邵總結認為,田野文物的保護主要有以南京的南朝陵墓石刻為代表的玻璃房無人值守模式,以河南鞏義宋陵為代表的專門守護人模式,以四川雅安高頤墓阙為代表的大棚保護加守護人模式。“四川的模式最好,值得推廣,因為這種模式既讓人們可以近距離360度了解文物,又非常好地及時保護了文物。甘家巷小學內的梁安成康王蕭秀墓也是這種保護模式。”
  記者幫你了解更多南梁石刻>>>
  南梁石刻在南朝水准最高
  南朝陵墓石刻在蕭梁時期,無論造型、雕塑技法,還是禮儀制度等方面,都得到了重大的發展。尤其是神獸石刻兼具劉宋時期的古樸雄奇與蕭齊時期的精琢細飾,獨具神韻,達到了南朝時期的最高水准。
  特征一:石刻體量相對劉宋、蕭齊尤為碩大,石刻的高度、體量顯著增加
  南梁時期,陵墓石刻無論帝後陵寢的麒麟還是王侯陵寢的獅子,以及附屬的石柱、赑屃之屬,其高度、體量相對劉宋、蕭齊兩朝顯著增加,增加的幅度是極為明顯的。
  以石獸的體量為例,現存南朝帝陵石獸中,體量最大的石獸為營建於南梁大同十二年即公元546年的陵口石獸,其重量近30噸;而王侯墓葬中,體量最大的石獸為營建於南梁普通七年即公元526年的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獅子,重量亦接近20噸,其體量遠超劉宋、蕭齊兩朝。
  特征二:蕭梁時期,獅子逐漸取代虎,成為墓葬石獸的型的主要參照物
  “梁武帝時期至梁亡,石獸完全以獅子為石獸造型,頭部雕飾繁復,圓雕技法不突出,但石獸的體量空前巨大,頭部的比例與胸部的前凸程度較大,整體造型威風凜然。”老邵分析,南梁帝陵石刻體現了獅子逐漸取代虎,成為墓葬石獸的型的主要參照物這一趨勢的流變過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