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悠悠川戲聲

古鎮悠悠川戲聲

日期:2016/12/16 18:17:06      編輯:古代建築
  一個陽光明媚的周六上午,古鎮青巖熱鬧非凡。在一條石街的拐角處,一陣密集的鑼鼓聲伴著高亢、悲怆的唱腔逼人而來。屋裡,六七個老人各持樂器將一位劍眉老者圍在當中,鼓聲、鑼聲、胡琴聲響成一片,“五台山削了發學為和尚,思想起天波府疼兒的老娘……”的唱腔聲震屋宇。一折剛罷,叫好聲連連傳來。“再來一段。”面色紅潤的一位台灣女游客在窗外高聲喊道。

  “剛剛唱的是《五台會兄》,老段子了,順得很。”業余戲班的組織者徐少奎走過來招呼:“原來我們都是在徐開全家關著門演唱,生怕影響別人,沒想到今天還有這麼多的游人喜歡。”徐少奎顯得很高興並有些許得意。

  據徐少奎介紹,青巖人唱川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時青巖鎮是省城糧道和商旅重地,隨處都是當地人稱為“川河人”的四川手藝人、商人和眾多來自江西、廣東、湖南的外省人。在“川河人”聚集的四川會館和川祖廟,幾乎天天有川戲班子演出,“票友”也時常登台亮相。

  “老人們說,那時能去四川會館聽一晚上川戲是奢侈的享受,每晚,聽戲的人都是滿當當的。大戶人家辦紅白喜事,請川戲班連唱幾天堂會,也必定是人山人海。”徐少奎說。

  川戲在青巖的延宕發展,滲入到了小鎮生活的方方面面。數百年以來,青巖古鎮逢廟、觀、宮、閣必有戲台,朝陽寺、壽佛寺、慈雲寺、萬壽宮、川祖廟等地經常上演川戲。每逢演出,百姓們必定扶老攜幼而來,將演出場地圍得水洩不通。解放前,古鎮還有專門組織的川戲班子,柏松青、車茂華、車茂初、周敏芝、肖煥南、李卓、胡興素等藝人忙時務農經商,閒時登台唱戲,很受聽眾追捧。解放後,還常常有外地的川戲班子專程到青巖來演出,即使是圍場賣票也場場爆滿。當時,除川戲外,京劇、豫劇等也曾在青巖“搶灘登陸”,但只有川戲因最易接受、最有民間基礎且風趣幽默而長盛不衰。

  川戲在青巖當地流傳百年,自身的風格漸漸形成。川戲原本引人眼球的變臉、噴火、水袖和其他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在古鎮寧靜的歲月中慢慢消退。昆腔、高腔、胡琴腔、彈戲和燈戲五種唱腔中,也唯有高腔、胡琴腔得以保留。在青巖流傳較廣的劇目《五台會兄》、《擋亮》、《古城會》、《馬房放奎》、《姑蘇台》、《取高平》等20多則戲中,除《五台會兄》和《古城會》今天還在四川當地經常上演外,其余均屬於自清末遺留下的“保留劇目”,口頭相傳演出至今,在唱腔上仍保留了當初的質樸風貌。“連四川人聽了都覺得吃驚,這種老調子很長時間沒有聽到過了。”一位老人對筆者說。令徐少奎頗為得意的是,傳習下來的20多套鑼鼓點中大多為青巖人原創。

  在74歲的蘇譽勇老人家,保存著一冊珍貴的手抄川戲劇本。翻開這個棉紙抄本,只見軟而薄的紙張上用清秀方整的蠅頭小楷抄錄了《取高平》、《姑蘇台》兩出完整的川劇劇目。這是上世紀50年代初,一群川戲愛好者請一位名叫周培熙的清末老秀才抄錄的。當時抄成的劇目有幾十個,但多半毀於“文革”,僅有這一冊作為珍貴的歷史資料被保留下來。

  “現在我希望有人來繼承我們這門藝術,不要讓具有青巖特色的川戲在我們手裡消失。”徐少奎感慨道。古鎮川戲在上世紀60年代初逐漸蕭條下來,直到文革後期才重新開始活動。上世紀80年代後幾番沉浮,到2002年才恢復正常排練。現在戲班子最年輕的60歲,最年長的74歲,平均年齡超過65歲。近兩年,又有三位老人相繼離世,鑼鼓家伙的操持者也越來越湊不齊了。“現在旅游開發這麼火,川戲可以作為古鎮的文化遺產加以開發和整理,這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源。”徐少奎這樣認為。

  省戲劇界有人如此總結古鎮川劇的藝術風格:語言生動活潑,唱腔富有張力,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擁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四川地域色彩濃重的川戲能在青巖與當地文化如此水乳交融,應當說是一個奇跡。古老、悲怆、高亢的川戲,還能在古鎮旅游開發的今天繼續沿襲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