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有些古建築保留原本的建築特色 有些甚至完全推倒重建

有些古建築保留原本的建築特色 有些甚至完全推倒重建

日期:2016/12/15 1:35:3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濯水古鎮遠處低丘起伏,堤柳婆娑,碧桑綠樹,鳥語花香,蟬噪蟲鳴,一派田園美景。蒲花河最終匯入阿蓬江,在兩江匯合之處,一座古城因河而興--濯水青瓦古鎮。在明清時代曾是黔江的集貿中心,依托阿蓬江河運商賈雲集。當昔日的達官顯貴、商賈行人,都隨著時間的逝去而被人淡忘的時候。唯有那條記錄著千千萬萬腳印的古石板道,還靜靜地躺在那裡,見證著這裡曾經的喧囂與繁華。

    我國園林的興建是從奴隸社會開始的,最初的形式為囿。當打獵不再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時,奴隸主們為了重溫過去的生活方式,得到再經歷一次的享受,於是打獵成了當時貴族們的一種娛樂活動。即有土山又有沼池或台,自然山水主題已經萌芽。當時的園林已經開始構亭營橋、種植花木,園林主要的組成要素都已具備,已不是簡單的囿了。當時著名的園有梧桐園、會景園等。從魏晉開始,園林已經拋棄了以宮室樓閣為主與禽獸充滿囿中的形式,而是繼承了古代“三山一池”的傳統。這時園林的基礎是穿池構山形成的自然山水。

    中國的山水畫對園林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把詩情畫意寫進園林成為文人構思的寫意山水園的特色。這類園林的思想主題是以冷潔、超脫、秀逸等概念為意境,是以吟風弄月、飲酒賦詩、踏雪尋梅等為內容,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層階級的詩意化生活要求。從而達到所謂意境高超、筆法簡練的成熟時期。現有的古代園林大多是明清時代的園林,這些園林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園林的獨特風格和高超造園藝術。皇家園林是封建帝王們用他們從全國搜刮來的民脂民膏建造的,以供他們享樂。另外在工程技術方面,他們集中了全國的設計、青瓦建築人才來進行設計和施工。皇家園林的特點是規模大,而且利用真山真水來體現祖國山河屬皇家所有與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思想。到了漢朝土地兼並更加劇烈,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皇家的宗室外戚與諸王公、地方官吏、富商都依靠剝削人民富裕起來,所以在他們當中也大興營造園囿之風,此風一直延續到晚清。

    位於建國西路的建業裡是上海現存最大的石庫門裡弄建築群,建造於1930年至1938年,清水紅磚、馬頭風火牆、半圓拱券門洞形成其鮮明的建築特色。據了解,保存較為完整的建業裡占地1.7萬平方米,分東弄、中弄、西弄三條裡弄,共260棟建築,均為磚木結構的2層樓房,采用具有江南民居風格的牆體和建築屋頂。建業裡改造後成為51棟五層石庫門洋房、62套酒店式公寓以及超過4000平方米商鋪的小型綜合體。為了體現豪宅的舒適度,開發商還建造地下車庫等豪宅配套。石庫門洋房定位為別墅型私家府邸,面積為269至578平方米。

    對於這塊原本留存十分完好的石庫門建築群的改造工程,他也遺憾地表示,稱不上是“修舊如故”。在他看來,“修舊如故”應該要使用原來的材料、原來的工藝,達到原來的風貌和特色。現在部分老建築在改造時,僅僅是保留原本的建築特色,有些甚至完全推倒青瓦重建,這樣最多只能叫做“留存風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