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黔北民居透古風

黔北民居透古風

日期:2016/12/14 9:52:2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遵義,隨著“四在農家”的創建,一個又一個鄉村的房屋變成了黔北民居,整個遵義老城,當地政府亦按黔北民居風格進行了包裝。一旦披上了黔北民居的外衣,鋼筋水泥的房屋便生動起來,別具韻味。這些,皆因黔北古建築的魅力和人們對它的認同。似乎,厭倦了高樓大廈,人們更願返璞歸真,古建築於是又煥發青春。值“貴州六百年文化穿越之旅——2012雪花純生·貴州最美古建築評選攝影大賽”啟動之際,4月18日,通過遵義最資深的文物專家、紅花崗區文管所所長周山的介紹,記者了解了黔北古建築的概況。

    縣縣皆有古建築

    陳公祠,位於遵義縣尚稽鎮,修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臥龍寺,位於綏陽鄭場鎮萬裡水庫旁,背靠臥龍山,距縣城14公裡,該寺始建於公元766-767年間,至今有1200多年歷史,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山說,古建築不獨指民居,具有相當歷史的橋梁、寺廟,亦稱古建築。在遵義各縣,隨處可見古建築的身影。這些古建築,除了單體建築,亦不乏建築群,如赤水丙安古鎮建築群、道真洛龍古鎮建築群、正安安場的鹽號鋪子等,更有不可多見的海龍囤古軍事城堡。

    在遵義,越邊遠的地方,古建築越多。周山說,實際上,遵義的大多數古建築都因沒有開發一直待字閨中。

    多種元素交融貫通

    黔北民居,雖獨具特色,但也融會貫通。周山說,由於地域相近,受巴蜀文化影響,黔北民居揉進了巴蜀建築的元素,而隨著外來商賈的湧入,黔北民居又能看到徽派建築的影子。在遵義中心城區苟家井天橋附近,原有一道封火牆,其風格和造型則借鑒了江浙一帶的古建築風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西洋文化的滲透,黔北民居又有新變化,帶了點中西合璧的意味,如周西成祠、柏輝章公館(即現在的遵義會議會址)、桐梓海校等。

    周山向記者列舉了中四合璧的黔北民居建築樣式,他說,傳統的黔北民居,均為木質結構,但“中西合璧”後,骨架雖為木質,但又用磚牆包圍,門窗和走廊等開始呈現圓拱形,且建築還出現了石雕、泥雕和浮雕等。

    黔北民居的特色

    那麼,黔北古建築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風格,它的特色在哪裡?周山說,單就黔北民居而言,其在注重居住舒適性的同時,兼顧了藝術性、觀賞性。傳統的黔北民居,為木質結構,屋頂為坡屋頂或斜山頂。這種建築冬暖夏涼,唯一的缺點是,防火性較差。

    黔北民居大多為四列三間,為普通老百姓居住,這樣的建築相對簡約,宅院或官邸的建築結構相對復雜一些,更有藝術品位。以尚稽陳公祠為例,整組建築坐東向西。前有磚修四柱三門尖頂形牌坊,坊兩側有花牆為閣樓屏障。門前有踏道,從坊門而進,有長廊從閣底穿過。主閣高30米,兩側各有一座陰陽閣陪襯,均高20米;在兩陰陽閣東側,各配建廂房一棟。主閣和陰陽閣排列在南北向基台上,主閣高聳,成為一組山字形木結構建築。主閣平面呈正六角形,為四層三檐六角攢尖頂結構,造型優美。采用琉璃小青瓦。整座建築具有較高工藝水平,為黔北所少見。

    部分黔北民居也吸收了少數民族的風格而加了吊腳,有如吊腳樓。不過,四合院亦是黔北民居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征,房屋呈方形圍就,中間形成天井。多戶人家聚居於四合院,關系和睦,其樂融融。所以過去才有了“遠親不如近鄰”的民言。

    古建築迎來春天

    周山說,建築是凝固的文化,凝聚著一個時代的豐厚歷史文化信息,其建築形制、整體風貌、細部特征,是那個時代建築文化、審美價值的集中體現。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文物古建,公眾才有可能從中感受到歷史的滄桑、文化的變遷乃至價值。在大力發展旅游的今天,古建築無疑是一抹亮色。在遵義,最成功的莫過於遵義會議會址,長征文化依托這一舊式建築,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有力地拉動了遵義旅游。

    就在4月17日,遵義市政府與貴州省旅游局簽訂了《進一步促進遵義旅游業發展合作備忘錄》,今後,在遵義的旅游開發項目上,省旅游局將爭取國家和省等有關旅游項目資金上給予支持,從中,將幫助遵義打造習水土城、赤水丙安、大同和桐梓夜郎、務川大坪等古鎮。遵義古建築的開發利用,正迎來春天。

    采訪中,本次活動承辦方華潤雪花(貴州)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政府的重視和規劃下,一群群錯落有致的黔北民居已將古建文化與當地旅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旅游的目光,我們期待別具韻味的黔北古建能在大賽中大放異彩。同時,該公司先以推動高端產品——“雪花純生”為大賽助威,希望通過這次大賽,能讓每一瓶“雪花純生”啤酒像貴州的古建美景一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