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此次修繕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確保恢復古亭原貌
日期:2016/12/15 1:34: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該亭位於古城東門外福壽亭路,為古代東向出入永州府城必經的重要驿站。該亭初建於宋代,千余年間,或有廢興。現存琉璃瓦建築為清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古亭長13米,寬7米。施工方在旁邊立起了告示牌,告訴周邊居民繞道行走。古亭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繁勝,不過我們可以通過矗立的四根石柱確定古亭的位置和輪廓。為確保古亭處的文物不因施工而毀壞,文物部門已經對古亭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美妙絕倫。石碑上的行草書法,雄竣秀逸,猶如行雲流水。尤其是石柱刻楹聯四副,文字秀美,意蘊深邃,堪稱佳作。
此次修繕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參照搶救性發掘確定的位置,在原址上重建,確保恢復古亭原貌。高淳縣桠溪鎮趙村是一個有近300戶村民的村莊,在村裡有一幢保存完好的老屋,是村子裡面最有年頭的建築。至今已經有126歲了,是村裡目前唯一的古建築。在這個老屋裡,生活過六代人,房主曾想過拆掉老屋建新房子,但對於祖產畢竟還是捨不得,目前房主已打算通過有關部門為老屋申報文物保護。因為它確實很特別,很有味道,馬頭牆,天井院,青磚黑瓦,老屋建築裡二進二間一扇,屋內全是木結構,特別是屋內木窗雕刻精致,也許是年代久了,樓層木板呈黑色,今年37歲的趙鳴是老屋的主人,他說這幢老屋是清光緒年間太祖公趙大有建的,至今126年。
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琉璃瓦名城,散落在城市和鄉村中的古跡頗多,每一處古跡都有自己的故事,本報開設“尋訪南京古跡”欄目,第五期介紹的是趙村清光緒老屋。發展“納蘭旅游文化事業”,豐富海澱區旅游的文化內涵,打造文化品牌,把東岳老廟會民俗文化活動逐漸培育成知名的品牌活動。
老屋成了空屋,由於老屋年久失修,加上老屋四周不少民房新建房屋,填高了基地,老屋基地偏低,屋內木結構已經出現了問題。“說實話,我擔心有一天老屋會支撐不住。老屋占地300平方米,樓高1.88丈,屋內走馬樓結構屬徽派建築,是村裡唯一保存完好的老屋。“我家祖上在村裡九代都是讀書人,當年太祖公還是個舉人,太祖公共建了5間二層二進三扇老屋,其琉璃瓦建築外觀滴水掛瓦。老屋是祖上留下的產業,是歷史見證,要保護好代代相傳。”趙鳴說,他個人還是捨不得將老屋子拆掉的。最近幾年他看到國家對一些古建築實施文物保護,他也從中獲得了啟發。“老屋是祖宗傳下的產業,要是拆除了真是很可惜,於是我希望通過文保部門鑒定,為老屋申請文物保護。確認有文物價值後,他們將通過文物普查報備相關部門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