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黑井古鎮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對策措施

黑井古鎮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對策措施

日期:2016/12/14 10:18: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具有“千年鹽都”之稱的黑井古鎮位於雲南省楚雄州祿豐縣西北部,鎮內居住有回、漢、彝、苗等六個民族,國土面積133.6平方公裡,轄9個村委會、96個自然村、12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444人。因其悠久和濃厚的鹽文化歷史,1995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0年以來,隨著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黑井鎮在省、州、縣黨委、政府和各級各部門的大力關心幫助下,鎮黨委、鎮政府立足於黑井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確立了在保護中開發和在開發中保護的思路,通過近10年的努力,黑井古鎮先後榮獲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雲南“十大名鎮”等系列殊榮。但隨著文化旅游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市場對文化旅游的定位也隨之改變。如何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找准定位,在眾多的文化旅游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了推進黑井特色旅游小鎮建設當前和今後工作的中心和發展的主題。

  一、黑井古鎮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

    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鹽文化底蘊讓黑井文化在省內外獨樹一幟。自從西漢時期發現了鹽,黑井便注定成為了一個聞名遐迩的地方。據《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一牛倍肥澤,後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後簡稱“黑井”。昔日黑井由於鹽的特殊經濟地位,封建中央政權在這裡建制,四方客商向這裡雲集,各種文化向這裡滲透,黑井一躍而成為了“富甲兩迤”的“財富奧區”,在鼎盛的明、清時期,上繳的鹽稅分別占到雲南鹽稅的一半以上。正是它“富可敵省”的經濟重鎮地位,吸納了時代精華,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與地方、民族文化相融的多元文化體系,也造就了其以鹽文化為核心的獨特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和飲食文化。1957年,原統轄黑井及周邊其它鹽產地元永井、琅井、阿陋井的鹽興縣縣政府從黑井撤出並入廣通縣後又並入祿豐縣,因地域的重組、鹽產業的競爭和生態、交通基礎的薄弱等因素,導致黑井的經濟社會落後於祿豐縣的其他鄉鎮,被列為雲南省506個扶貧攻堅鄉鎮之一。但時至今日,黑井鎮仍完整保留著傳統的城鎮格局,古街道、古牌坊、古民居以及古寺、古碑、古塔遍布城鎮,黑井也因其遺存豐富和形態完整,享有“明清社會活化石”的美譽。

  二、黑井古鎮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定位

    自2000年以來,黑井鎮黨委、鎮政府立足於黑井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鹽文化背景,充分挖掘黑井自然景觀獨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俗宗教文化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找准定位,提出了“農業穩鎮、旅游興鎮、文化立鎮、基礎強鎮、引資建鎮”的發展思路,在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居民參與”和政府經營環境、企業經營市場、群眾經營文化的模式,把文化旅游產業的培植和興起貫穿於鎮黨委、鎮政府工作的始終。通過歷屆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逐步實現了依托文化旅游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實現富民興鎮的發展目標。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關注下,黑井古鎮於2004年被評定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2005年被國家建設部、文物總局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60個特色旅游小鎮之一和被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為“州級文明城鎮”;2006年入圍“紅雲杯”雲南“十大名鎮”,同年升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07年榮獲省級文明風景旅游區稱號;2008年7月成功舉辦了首屆“鹽龍女文化旅游節”,同年又被評定為省級社科教育基地。隨著“中國名鎮鹽都黑井”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文化旅游產業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也日趨明顯。截至2009年末,全鎮累計接待國內游客達30多萬人(次),累計實現旅游總收入4500多萬元,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860元增長到2009年的2312元。文化旅游產業的快速興起給因鹽而興又因鹽而衰的黑井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推進黑井古鎮文化旅游產業持續發展的對策措施

    黑井的歷史沿革和近年來文化旅游產業開發對全鎮經濟社會的推進作用,表明黑井推行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的思路是正確的,黨委、政府的發展定位是准確的,文化旅游產業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也是空前的。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但隨著文化旅游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市場對文化旅游的定位也隨之改變。作為謀劃和領導全鎮發展的鎮黨委、鎮政府,只有緊緊圍繞各個時期的任務要求,在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完善城鎮功能為前提,以拓展鹽文化內涵為抓手,以加大和整合各種投入力度為保障,以宣傳黑井歷史、提升古鎮“品牌”形象、擴大影響力,促進全鎮經濟社會健康協調發展為目標,努力把黑井建設成為“文化濃郁、生態景觀和諧、具有持續發展活力的中國歷史文化魅力旅游名鎮”,使文化旅游產業真正成為帶動黑井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促進鎮域經濟實現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增值的良性循環目標。

  (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取得突破。按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祿豐縣黑井鎮旅游小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的項目建設內容,抓住雲南省“建設文化旅游大省”和黑井被列入全省20個重點小城鎮及60個特色旅游小鎮以及楚雄州4個重點旅游小鎮的契機,一是重點爭取廣通至黑井、高峰至黑井、黑井至元謀等大通道的立項建設和等級的提升,加快推進黑井與周邊旅游景區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建設,為古鎮文化旅游產業的提升提供基礎保障。二是以滿足城鎮居民和旅游經營場所生產生活需要為中心,不斷提升城鎮安全供水的能力;加強配套垃圾和廢水處理設施建設,淨化旅游和人居環境。三是加強城鎮及周邊荒坡荒山的生態建設。結合城鎮規劃,對城鎮建設規模、發展形態和開發方式進行分區控制。合理劃定城區范圍內的綠化空間,建設廣場綠地、城鎮居住區綠地、街道綠化,圍繞城鎮陸路和水系等打造綠色走廊,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綠地系統。四是加強城鎮轄區及周邊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協調配合各類信息網絡的建設,發展高速信息網絡,實現各類信息的交換與共享,提高旅游小鎮的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五是堅持走以改革促發展的城鎮基礎設施發展道路。圍繞特色旅游小鎮建設規劃項目,加快城鎮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步伐,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配置的作用,逐步實現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運營、管理的市場化和企業化運作,提升文化旅游環境質量。

  (二)要在招商引資開發項目上取得突破。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牢固樹立“大招商,大發展”的意識,充分發揮政府在資金先導、政策指導、信息引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切實優化投資環境,將政府有限的財力與民間潛在的資金實力相結合,形成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強大合力。一是在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上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圍繞黑井鹽文化的歷史背景主題,整合和最大限度地盤活可用的土地資源,積極促成千年鹽浴康體中心及系列附屬功能設施、星級酒店和與鹽文化有關的系列重大項目開發建設,拓展鹽文化內涵,發揮文化資源的最大效益,凸顯黑井以鹽文化為背景的文化品牌。二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大力推進招商引資。針對古鎮旅游開發公共投入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加大水電、綠色食品精加工等一批可行項目的論證儲備與招商引資建設力度,通過企業項目的支撐,達到增加政府可支配公共資源,加大對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和促銷黑井土特產品、增加農民收入的多重目的。三是在文化旅游項目的培育、包裝和提升上大力推進招商引資。要多渠道尋求合作伙伴,多形式開發促銷,明確經營主體和權責利益,將政府投資逐步退出社會資本和其他資本有投資意願的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通過多種方式吸引各類經濟成份和投資者參與項目建設和運營,實現政府投資的放大效應。

  (三)要在宣傳帶動上取得突破。宣傳是樹立和提升品牌形象、擴大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在鞏固和提升古鎮“品牌”形象、推進黑井文化旅游產業深層次發展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發揮宣傳工作的輿論引導作用,一是積極利用網絡這一新興的宣傳平台和電視、報刊等傳統宣傳媒介,適時發布和更新文化旅游信息,介紹黑井古鎮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風貌,在吸引各方游客關注與參與的同時進一步拓寬古鎮招商引資建設渠道。二是拓展基層文化工作內涵。通過豐富“鹽龍女”文化旅游節等民間文化節慶活動的內容,大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和民族民間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提升黑井洞經音樂、龍獅表演、左腳舞等群眾性文化組織的表演水平,讓八方賓客親身領略黑井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三是提高對外宣傳水平。樹立“人人關心黑井發展、人人代表黑井形象”的主人翁意識,通過“走出去”的方式,主動組織對外參展和促銷活動,深化與各類媒體、高校的交流合作,邀請專業機構對宣傳網站進行設計和包裝,不斷拓寬宣傳領域,實現景區媒體聯動,展示黑井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要在環境綜合整治上取得突破。小城鎮建設的高標准,來源於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效率的管理。而城鎮管理又是維持城鎮高效運轉、最大程度地發揮城鎮功能的關鍵所在,它貫穿於城鎮發展的全過程。因此,必須把城鎮綜合管理放在與開發建設同等的高度,在推進古鎮開發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城鎮綜合管理水平。一是加大城鎮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力度。建立和完善城鎮公共場所及景點景區的日常衛生保潔、垃圾清運等管理監督機制,加強綠化、美化、亮化等公共設施的維護,努力營造“路淨、天藍、地綠、水清、城美”的旅游人居環境。二是加大對旅游市場的監管,確保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在鼓勵和支持發展鄉村民族風情休閒度假旅游的同時,強化從業人員素質培訓教育,鼓勵旅游相關行業建立協會進行自我約束,維護行業公平競爭和良性發展秩序,提升旅游經營接待整體水平。三是加大旅游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重點支持好城建、國土資源、村鎮規劃、環境衛生、交通和社會治安等職能部門協同開展工作,形成多部門齊抓共管態勢。四是依據《雲南省黑井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理暫行規定》、《黑井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做好轄區6處州級文保單位、22處縣級文保單位和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建(構)築物的保護開發工作,杜絕文物的私采私藏及文保單位的隨意開發行為。

  (五)要在措施保障上取得突破。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環境,是加快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加強對文化旅游工作的領導。要將文化旅游的發展指標納入相關干部年終考核的內容,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因素,建立旅游投資開發機制和經營機制,形成全鎮人民辦旅游的良性發展格局。二是要加大對文化旅游產業的扶持力度,鎮財政每年安排文化旅游專項資金,用於古鎮文化旅游的宣傳促銷、編制規劃以及對旅游經營形象戶、標桿戶的獎勵等。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建設用地、收費等方面享受政策規定內的優惠政策;建立投資旅游項目獎勵機制,鼓勵一、二產業向旅游產業投入;建立因景修路、因景植綠和因景治污獎勵制度,提升景區(點)檔次。四是嚴格旅游市場的監督管理,確保旅游經營行為的規范、有序,共同營造良好的城鎮軟、硬件環境,體現黑井古鎮自然、和諧、文明的氛圍,展現古鎮文化特有的迷人風采,從而在激烈的區域旅游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加快發展。昆明1月7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