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靜升古鎮歷史源遠流長

靜升古鎮歷史源遠流長

日期:2016/12/14 10:10:47      編輯:古建築保護
    靈石縣的來歷很有意思,據說當年一尊隕石從天而降,隋文帝北巡途中得知此事,所以賜名“靈石”。古鎮靜升位於靈石縣東北十二公裡,東依綿山,西傍汾水。人類自從有了建築物,就有了村落,隨著村落間集市的出現、交易的頻繁,逐漸形成了鎮。我國有很多名鎮,比如以江南水鄉風光著稱的周莊、烏鎮,因瓷器而舉世聞名的景德鎮,而地處汾河峽谷間的古鎮靜升似乎還濟濟無名,但說到華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千年古剎資壽寺卻幾乎盡人皆知,其實,它們都只是古鎮靜升的一部分。

    據史料記載,遠在新石器時期,古鎮靜升就有人類繁衍生息。1985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這裡發掘出土了商代古墓葬群。春秋時晉國大夫介子推偕母親退隱綿山,晉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接受封賞,火燒綿山,不想介氏母子拒不出山,被大火燒死於綿山之麓,文公後悔不及,表示要“志吾過,且旌善人”,“旌善村”由此得名。而在當地方言中,“旌善”和“靜升”同音,久而久之,這裡也就演變為“靜升村”,後來和周圍的一些村子都劃歸為靜升鎮。

    明清之交,靜升農商發達、經濟繁榮,民居建築已具有一定規模。到了清朝初年,靜升王氏經商發跡,由商而官,大興土木,修建民居,構築城堡,當地其他家族也紛紛效仿,從而形成了靜升鎮依山就勢、層樓疊院的龐大建築群。

    靜升歷史源遠流長,靜升鎮比較著名的村落,大一點的村落,就是旌介、集廣、靜升、蘇溪、尹方、南堡,還有南北兩山的小村落,在靜升村,一共有九條溝,九溝、八堡,八條堡子,十八巷,十八個巷子,一條大街,從東到西五裡長,而現在在蜚聲海內外的王家大院,只是這眾多的溝、道、堡、巷裡邊的兩座堡子而已。

    片花

    靜升民居

    如果說蘇州園林代表了水鄉民居的秀氣,徽州民居體現著天人之間的和諧,那麼山西民居則充分體現了儒教思想的中庸之道。山西地處黃土高坡,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高山、黃土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所以,靜升古鎮取土為坯,以磚為材,把民居院落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山峁峁、溝溝岔岔。人和山相互依存、土與磚互為倚重,使靜升古鎮成為迥異於陝北窯洞的另一處山地民居的典型代表。在靜升的九溝、八堡、十八巷中,最為壯觀的是八堡,這八堡當中有六堡都雄踞在黃土高坡上,堡牆或磚或土,堡門或存或廢,卻氣勢猶存。如今蜚聲海內外的王家大院只是其中的兩個堡——紅門堡和高家崖。

    紅門堡和高家崖兩座城堡包含院落五十多座,大小不等,一律為方正端莊的四合院式。每個四合院都沿襲著我國北周時既已形成的前堂後寢多進庭院的建築模式,以南北中軸為線左右對稱。宅院附有廚院、塾院、書院、花院等側院,體現了傳統的禮制觀念。城堡外部用高大封閉的院牆圍起來,這種內部敞開為院、外部圍以封閉院牆的民居格局,可以說是封閉和開放兩種矛盾心理的融合。

    四十多年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在山西考察古建築時,深邃富麗的晉商住宅院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當時的記錄中寫道:"這種房子在一個莊中可有兩三家,遙遙相對,仍可以想象到當日的氣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牆之高,磚石木料上之工藝,樓閣別院之復雜,均出於我們意料之外許多","由莊外遙望,十數裡外猶見,百尺矗立,崔嵬奇偉,足鎮山河,為建築上之榮耀。"

    也有人從大院高牆深宅的建築形制中看出了晉商的保守自閉、墨守成規。實際上,營造豪宅的行為本身就是一處致命傷:晉商資本大量流向土地,不利於商業資本向近代資本發展。盡管有著讓今人也贊歎不已的經營思想、管理體制,但明清晉商終究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走到了盛極而衰的末路。

    靜升居民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依山建堡,鱗次栉比,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建築憑借山勢使平面結構立體化,正面看是樓房,但從側面上去又是平房,那麼,山借著建築更加有氣勢,這就是說,南方的民居是秀美,北方是雄壯、雄偉,王家大院正體現了北方民居的這種特點。

    王家大院是靜升鎮裡最大的宅子,也是國內從明清至今規模最宏大、建制最嚴密、工藝最精細的古宅民居,記錄了王家幾代人由商入仕、由鄉俗到京朝的亦商亦官亦儒的歷史風貌。直到二十世紀末,這座大院還保留著當年的生活。如今,往日的人家已沒了蹤影,只有幽深的庭院依舊,訴說著小鎮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說到靜升古鎮的民居,就不能不提及民居裡各處精美絕倫的石雕、木雕和磚雕作品。其中尤其以王家大院的建築裝飾最有代表性,可以說是清代“纖細繁密”風格的集大成者。這些雕刻作品在房屋的斗拱、雀替、照壁等各個角落隨處可見。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暗含了各種祥瑞和祝福,可謂: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雕刻造型儒雅大方、層次分明、緊湊飽滿,兼容南北情調,讓主人足不出戶就可以置身於如畫美景。難怪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鄭孝燮先生盛贊王家大院為“國寶、人類寶、無價之寶”。

    古鎮靜升有各種廟宇十幾座,儒、佛、道俱全,寄托著人們各種各樣的人生希望。這其中文廟很值得一提。在我國傳統的建築規制中,文廟一般是縣城以上才有,而靜升鎮居然也有一座。這座罕見的鄉村文廟始建於元代,規模雖然不大,卻形制完備。包括元代遺存大成殿、獻殿還有狀元橋和魁星樓。最被人稱道的是廟前的影壁,這座高七米、長十米、厚一米的影壁采用裡外镂空雕刻,在如此龐大的面積上刻出了鯉魚躍龍門的情景,造型栩栩如生,堪稱民間雕刻的精品之作。

    說到千年古剎資壽寺,人們也許並不熟知,但提起1999年十八羅漢頭像從海外回歸故裡的事件,相信很多人都還有印象。資壽寺三大士殿的彩塑十八羅漢以其惟妙惟肖的姿態和高超的工藝令人歎為觀止,這批價值連城的彩塑曾在1993年一夜之間全部被盜,十八羅漢身首異處,頭像不知去向。直到六年後,台灣友人陳永泰先生在海外購得這批頭像,幾經周折、捐還回國,才使十八羅漢身首合一。這段傳奇般的經歷更使資壽寺享譽海內外。

    靜升古鎮原來有十幾座祠堂,如今保存完好的只有王家的這個小祠堂。祠堂前的這座孝義牌坊是為了旌表王家十五世王夢鵬所立的。在靜升,有祠堂的地方就有戲台。戲曲濃縮著昔日的故事和生活,傳承著古樸的人生哲理。如今,這些廢棄的戲台無聲的矗立在那裡,向人們講述著靜升喧鬧的往昔。

    如果說建築是有形無聲的歷史,那麼戲曲則是無形而有聲的,古鎮居民沉迷戲曲,有如迷戀千百年來的小鎮生活,戲曲和小鎮生活一樣,變化不會太快,卻有著悠長的調子,哼一段山西梆子,聽幾回晉劇曲牌,每一天的日子都有了回味。

    在靜升古鎮,各種傳統的手藝也都不乏後繼者,蘭心慧質的靜升姑娘幾乎人人都有一手刺繡的好活兒,一針一線裡,有傳統的刺繡圖案,也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九十多歲的王奶奶是靜升王家的後人,在古鎮生活了大半個世紀,大院生活已經在她的記憶裡模糊了,但老人家卻忘不掉當姑娘時就會的手藝,現在擺弄起剪紙的剪刀來還是駕輕就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