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因占地而拆遷的青瓦古建築房屋是可以移動的

因占地而拆遷的青瓦古建築房屋是可以移動的

日期:2016/12/15 1:31:1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這個被稱為“浙江古建第一移”的工程宣布位移勝利。百歲楊宅位於鹿城區浦橋河畔西門蓮花埭3號,是一幢典型的兩廂江南院落式青瓦建築,其觀音兜、門台、清水琉璃瓦牆等精巧裝飾保存著民國初年中西合璧的特征。

    施工人員先采取了對外牆停止填充、底部灌漿、牆體與腳手架間穿“木板防護服”等方式,將其整體固定堅固,再將楊宅內部的承重柱全部挖開,用混凝土澆注立方體,將楊宅整體“打包”。去年12月31日上午,楊宅沿著曾經做好的滑道梁停止整體平移。在我國城市大范圍改造中,建築整體搬遷技術已大量應用,勝利平移案例超越500項。

    最終肯定先將楊宅舊址頂升0.9米,縱向北移116米,沿橫軸側向東移21米,順時針旋轉159度後,再橫向東移5 米到新址。施工人員將把大樓底部琉璃瓦基座和新建的地基停止緊密合縫,重新用鋼筋混凝土澆築。隨後,施工人員將把滑道梁和腳手架全部撤除。此次是國內初次最大私人宅院遷移的一個歷史新章程。不過大家要維護古建築不要隨便遷移古建築。

    民居博覽區占地30畝,計劃這裡將移建30多幢江南青瓦古建築,包括明清時期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廳堂、宗祠30幢,古戲台、古亭子、古石碑坊、古石雕等500多座。建成後,民居博覽區將有三種用途:吸引民間收藏家在古建築內展示他們的專題收藏,比如書畫、木雕石刻、民間工藝品、鐘表等藏品;作為民宿,讓游客住進老房子裡,體驗中國古代的生活起居方式;設置少量的會所,把這些古建築盡量原汁原味地以村莊的形式布局,裝飾以不破壞古建築為前提。

    西溪藝術集合村,將是由多名建築師各設計一所符合西溪特色的“宅子”而形成的一個“村落”。藝術集合村位於三期工程的西南角,將設置藝術家酒店、藝術創意俱樂部、藝術創作實踐基地等。休憩村的建築設計將體現濕地生態特色,體現人與濕地和諧共處的發展模式。

    古建築方面的專家錢先生指出,如果這兩處古建築要移建,那麼,建築上的彩繪將隨古建築整體移建,但是這些歷盡百年的彩繪極易受到破壞。他說,移建是文物保護沒有辦法的辦法,文物不僅要保護其本體,還要保護其產生和存在的環境。

    建於明初洪武年間,迄今600余年,橋身似虹,橋下水草吐艷,竹枝重綠,楓葉飛丹。回龍橋現保存完好,單孔石拱橋,南北朝向,全長16米、高6.57米、寬3.2米、孔跨11米、拱矢高5米,金鋼牆用花崗條石縫平徹,全部用石頭建造而成,遠遠望去,石橋像一條白玉腰帶,系在河水柔軟的腰間。據資料查證,唐末近代時,夏太郎任玉審知的都總管;宋代初,夏清娘被選為王妃;明代初,夏時衍獲撥貢,曾任河南陳州知州;清代年間,夏輝任三司二院;清代同治年間,夏輝先秀才,榮為歲貢,曾任閩鄉試薦官。夏太郎雕像、清代恩進仕牌坊等遺跡悠存。

    該宅造型古雅莊重,至今保存完好。其面積3000平方米,高7.3米,四面系“封火”磚牆,內分上下二廳,三樓三部構成,門樓是牌樓式的,門框用條石建成。灰白色的大門枕石上有石雕,是十二生肖像圖案。圍牆和屋牆均為磨磚對縫,就是青磚用豆漿浸泡後,再用米湯加石灰砌築,這樣牆身會異常堅固。石庫門、馬頭牆、漏窗和雲牆等,凝結、閃爍著前人的才智,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也顯示出當年主人地位的顯赫。李家大院位於胡坊村下街59號。大院由上廳、天井、下廳組成。左右各有一列護厝,走進院內,只見青磚黛瓦,雕梁畫棟,環境古色古香。其建築占地約1800平方米,為閩西北傳統的四合院結構。

    國民黨部隊亦來此處駐扎,並留有兩條“白色標語”。不知何故,這兩條“白色標語”竟然能逃過長期的“紅色洗禮”存留至今,也算是一個奇跡了!值得關注的是胡坊“古民居青瓦一條街”,由於雨水沖刷、寒潮、蟲害等自然因素及村民在建築內生活、活動等對建築的影響,幾處房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破敗的情況。這裡的居民如今有的出國,有的遷居,大多都不在此處居住,現蘇家大厝僅余一陳姓五保戶在此處看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