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脫胎於櫼,約是從商、周大叉手屋架蛻變而來;其發生根源在半穴居和干闌棚架的長椽。
早期的昂,只是一條細長的圓木槓或枋木,它需要在斜下的前端加以墊塊,才能更高地抬起檐口。湖北當陽劉家冢M2出土東漢陶樓檐下用昂(櫼)。山西趙成廣勝寺大殿所使用的形制古樸的昂,相當於東漢昂的發展階段。日本法隆寺金堂、五重塔及中門的昂,仍保持一條木枋,正是我國東漢至南北朝的式樣。
昂的進一步發展,是更加緊密地組織到斗拱當中。晚期的溜金斗拱是櫼的直系發展。
從現存的漢阕、漢代祠堂(長清孝堂山武氏次祠)、出土漢代陶制明器、漢畫像石都可以看到,斗拱應用於建築上已是十分普遍的現象。但成組的斗拱還只是用於柱頭上,補間常用人字拱。
本文由
古建磚瓦 http://www.gujianzhuanwa.net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