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百余年風雨 靈鹫寺古建築群面臨倒塌危險
日期:2016/12/14 11:20: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金山網訊 位於市區風車山上,有一處鮮為人知的古寺廟,被稱為“靈鹫寺”,有100多年的歷史,雖然寺廟的名稱及由來已難以考據,但古廟的建築群依然存在,這些老宅相連成片並依山而建,占地面積達800多平方米,幾乎成為市區最古老建築之一。
歷時百多年的風雨,如今的古廟建築君早已破落不堪,但由於歷史及現實等諸多因素影響,至今這裡依然住著24戶居民,共70多人,居民們的生活環境較差,更令人擔心的是年久失修的老宅隨時可能倒塌,“古廟危機”始終籠罩在70多位居民頭上。
歷史原因:24戶居民仍住在古寺廟院落中
沿著潤州山路向北拐上風車山,再順著一條一米多寬的小巷向東蜿蜒而行,記者注意到,這條小巷的名稱就叫“靈鹫巷”,上了年紀的居民告訴記者,當年靈鹫巷可能就是因靈鹫寺而得名,而如今靈鹫寺的名稱幾乎無人知曉,但靈鹫寺的古建築群依然保留著。
在靈鹫巷的東端,記者看到一處青磚古建築圍牆,圍牆上有一石拱門通入古寺的建築群,如今這裡的門牌分別是厲家塘後137號與138號。拱門的上方有一塊嵌入青磚的白色石質牌匾,石匾上刻有“福善禅林”四個大字,居民表示,這塊石牌匾的材質類似於白礬石,有100多年歷史,而古廟裡的建築群建成的時間可能更早。
當地居民已經說不清靈鹫寺建成的大致情況,記者多方調查了解到,靈鹫寺建成時間應在清末,當年香火很旺,到民國時最盛,其中民國時聞名全國的兩大高僧可成和尚與圓湛和尚曾在此剃度,寺院內還有眾多僧人,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加之戰爭等因素影響,靈鹫寺逐漸衰敗。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靈鹫寺古建築群曾一度是部隊的臨時駐地,後作為省軍區工程隊職工及家屬宿捨,目前如今部分省軍區工程隊職工仍然健在,在此居住在此的居民主要是省軍區職工家屬以及他們的後代。
危機四伏:古宅搖搖欲墜,居民驚恐中度日
穿過石拱門,記者眼前是連成一片的古建築群,以老式平房及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居多,屋頂都是黑色瓦片,屋內多以木結構圓柱、木橫梁為框架,屋頂天花板上整齊排列的條磚較為少見,居民稱這可能是當年古廟的僧人采用的建築方式。由於年久失修,這些條磚經常老化斷裂而自行落下,居民們為此時常擔心不已。
今年78歲的張庭康告訴記者,他當年是省軍區工程隊的職工,主要為部隊從事建築施工等工作,部隊撤離後,工程隊也解散了,他與其他職工被留在此地居住,如今已有50多年了。張庭康表示,當初住進古寺廟時,建築相對完好,特別是木結構的框架,連接處都是用木質榫頭連接,沒有一根鐵釘,非常堅固,但隨著時間推移,屋頂老化漏水嚴重,木柱橫梁等被大量腐蝕,老宅安全令人擔憂。
記者來到住在二樓的劉素梅家中,沿著木樓梯上樓時發現,樓梯已有多處腐爛破損,走在上面不時發出“吱吱的”響聲,而劉素梅家門的木走廊已經嚴重變形,並向外傾斜。劉素梅表示,每到狂風暴雨時,全家人及鄰居們都能感受到整個房間在輕輕搖擺,並發出“嘎嘎嘎”的響聲,隨時可能倒塌。
在居民趙登來家,屋內的承重圓木柱已是千瘡百孔,趙登來用手輕輕一摳,就能摳下一片腐木。記者在古宅多處走訪注意到,許多居民家的木柱頂端均已腐爛,而青磚外牆多處已經開裂,裂縫最寬的地方可以伸進一只手。
生活不便:環境較差,諸多難題困擾眾居民
由於整個古建築群依山而建,是處山坡,居民們表示,今年7月的台風暴雨已造成附近一處山體滑坡,這裡是否會滑坡令人擔憂。隨著人口不斷增多,排水設置已嚴重老化,無法滿足居民需求,下水道經常造成堵塞,污水漫溢。此外,衛生設置較差,居民們多在家中用痰盂或馬桶如廁,否則就去附近的一個公廁,生活多有不便。
張庭康老人表示,居民區及周邊的道路幾十年沒有多大改變,多以彈石路或道板路以及泥路為主,到了雨雪天氣,老人孩子出門時更容易摔倒。記者注意到,多年來,這裡的居民沒有管道煤氣,居民們大多仍在使用瓶裝液化氣,而一些極度貧困的家庭仍在使用煤爐,火災危險隱患及環境污染問題一直揮之不去。
在居民王樹宏家中,記者看到了一只巨大的澡盆,而澡盆其實是每家必備的,由於沒有衛生間,居民都是在家中燒水洗澡,而住在樓上的居民更要小心,一定要用塑料布墊在澡盆下,避免外溢的洗澡水漏到樓下。
居民們表示,老宅的鼠患較多,且有大量白蟻,居民對此無計可施。記者注意到,住在古宅裡的老鄰居們只隔著一面木板牆,加之空間較小,鄰居之間說話,不用見面,就能聽得一清二楚。由於人口增多,家用電器不斷增多,這裡頻繁造成電路短路,火災隱患也令居民們憂心忡忡。
解決難題:希望政府關注,居民們期盼搬遷
記者調查發現,拱門處的“福善禅林”石牌匾的建成時間為“宣統庚戌年季冬月”,即宣統二年,此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在位期的1910年,而靈鹫寺古建築內還有其他一些歷史遺跡,居民們認為,希望引起政府有關部門重視,並進一步考察認定,如果古寺廟建築群屬於文物保護范圍,更應該加以保護,妥善安置居民。
居民們表示,早在1978年,古建築群就已被政府相關部門鑒定為危房,後來隨著危情不斷加劇,房屋的危險等級也不斷提升,如今危險程度已被鑒定為C級。有居民告訴記者,早在15年前,市裡一位主要領導來察看後就表態,要求相關部門著手對此地建築群進行拆遷,並告之居民到了拆遷時希望大家積極配合,但此後再也沒有了“下文”,古建築群幾成被遺忘的角落。
金山街道風車山社區負責人何永慧告訴記者,住在靈鹫寺古建築群裡的居民以老年人居多,且絕大部分生活較為貧困,由於無力購置新房,他們不得不在此危房中居住,社區干部已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金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張浩告訴記者,街道及社區對古建築裡居民的生活情況極為關注,每到狂風暴雨時,都來現場察看,並掌握具體情況,通過書面報告形式向上級部門反映。
目前,靈鹫寺古建築群的危險情況已經引起住建部門關注,相關部門與金山街道等提出初步解決方案,將對此處的居民實行解危自願搬遷政策。居民們表示,希望盡快落實搬遷,避免發生意外。
(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 沈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