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修繕後的西寧古城牆建築式樣保留了西北建築風格

修繕後的西寧古城牆建築式樣保留了西北建築風格

日期:2016/12/15 1:31: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西寧古城,從漢武帝築西平亭到現在已經有2100多年歷史,是古絲綢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上的琉璃瓦重鎮,是古代東西往來的必經之路。壯麗的高原風光,悠久的河湟文化,涼爽的夏季,是理想的避暑旅游勝地。西寧有悠久的歷史和珍貴的文物古跡為特色的人文景觀、燦爛的宗教文化;有民和仰韶文化遺址,樂都柳灣墓地的馬家窯文化、辛店、齊家等多種文化類型,有卡約文化和廣為分布的漢墓。

    關於文峰碑,楊文盛老人給我們講述了一段美麗的傳說。民間以為,世間要出文人才子,須經天宮掌管文脈大權的魁星神君點化。故而佛閣內魁星銅像手中之筆指向西寧城中心,意取魁星點狀元。過去包括古城西寧在內的河湟地區文人才子趕考,頭一天須早早動身,先赴文峰山叩拜魁星爺,祈求護佑點化。

    若學童能在山上流利背誦詩文、寫楷書,則會靈氣四生,將來成才有望。一些講究的人家還將碑前土取到家中安放於中宮或墊於祖墳墓碑之下,祈求疏通文脈,成為書香人家。此外,西寧地區冬長夏短,人們往往抓緊時機郊游踏青,欣賞大自然美景,文峰山也就成了西寧人踏青的好去處。

    ,文峰山四周群山起伏連綿,遠山含黛,近山蒼翠,一派綠意,延向天際。若遇雨後初晴,更是氣象萬千。遠望文筆峰如一支巨大的筆插入群峰之中,峻秀非凡。

    文峰山,又名文筆峰,位於西寧鳳凰山東南部。據《西寧府新志》記載,在縣城(今西寧市)城南三裡的地方,有一山峰,出類拔萃,超於眾山之上,峥嵘峻秀,附近諸山,四面伏首環拱,峰頂上建方形土碑一座,碑頂處建一座魁星閣,內供魁星、文昌二神像。

    北門城樓就在如今的北大街最北端,因當時北門與湟水河相望,北門坡下又有北門泉,又被稱為“水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在北門城樓上還高懸著一塊寫有“澄波獻瑞”的木匾。

    楊文盛參加了工程的論證工作。他說,重建的城樓由城台和兩層樓組成,建築式樣保留了西北建築風格,整座城樓莊嚴肅穆,古樸凝重,為了突出西寧深厚的歷史文化感,重建的城樓就連位置和老城樓都是一樣的。楊文盛考證,西寧衛是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耿秉文率陝西諸衛軍士所建,工程歷時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初建時,城牆為土夯結構。

    西寧衛城城牆高16米,厚亦16米,周長7447米,基本呈方形,東、南、西、北各設四座門樓,門樓檐下都懸有匾額,看上去十分氣派。四門中只有西門為三道門,其余三門為兩道門。

    楊文盛先生拿出珍藏多年的相冊,給我們展示了不少西寧的老照片。曾經的北門泉是什麼樣兒,文峰碑有哪些美麗的傳說……翻看著這些照片,我們發現,其中有不少美景都在西寧的核心區和老城區城中區。

    舊社會的西寧,只有8個手工業作坊式的工廠和幾台陳舊的機器設備,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現在全市有4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可以生產幾千種工業產品,其中有些工業產品以精美的工藝、獨特的風格聞名省內外。用著名的“西寧毛”生產的純毛線、長毛絨和編織的高級地毯等,彈性好,拉力強,經久耐用,美觀大方,多年來暢銷國內外市場。

    西寧市確定的戰略目標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艱苦奮斗,努力把西寧建成為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社會文明、山川秀美的青藏高原區域性現代化中心琉璃瓦城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