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蘇州水文明的古建築表現方式有古河道 古橋 水巷等

蘇州水文明的古建築表現方式有古河道 古橋 水巷等

日期:2016/12/15 1:30: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隨著歷史的變遷,河道街巷時有興廢,橋梁也隨之新建或棄廢,變化非常繁復。城內的橋梁數量,據宋《平江圖》著錄,時有橋梁314座;明代城內水系變化不大,但河道總長及數量上比宋朝有添加,橋梁達329座。清代,城外部分河道填廢,青瓦古橋隨之廢棄較多,但亦時有新建,據清末《蘇城全圖》標繪,城內有橋311座。

    江蘇省建立廳繪《吳縣城廂圖》,城內有橋261座。束縛後又填廢一批河道,一批古橋撤除,至1985 年,古城內有橋161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對維護蘇州古城的重要意義的看法逐漸加深,維護古城的任務日益注重,維護力度不時加大,古城內橋梁也失掉了很好的維護和修繕。

        從古到今學者們不斷在爭論不休,宋歐陽修就以為:“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這種古往今來的描摹和爭辯,對蘇州有了很大的推行作用,水鄉面貌漸漸地古今皆知、譽滿天下。

    嶺南天地—祖廟、西樵山(見右圖,盧慧明攝)、荷花世界、長鹿農莊等十個景觀。我選擇景觀類型既有傳統型又有新建的,希望這些景觀能代表佛山這座老城市的嶄新面貌。評鑒活動結束後,評鑒團將召開專題研討會,投票產生“珠三角十大景觀候選景觀”50強,並接受全國網友的投票。今年9月底將最終產生珠三角十大景觀和珠三角特色景觀。西樵山是著名的景區。歷史悠久,有很好的群眾基礎、知名度高。近期南海又將其打造成嶺南文化高地。嶺南文化能代表廣府文化,這些都是優勢使得景觀得票高是必然的”佛山市旅游局長彭聰恩說。

    佛山最有特色的應該是祖廟,父母說來這邊祈福挺靈的,當初高考的時候我就跟家人來過一次,而且裡面還有葉問館、孔廟以及其他讓人感興趣的景點,還可以看到舞獅、粵劇這些廣東傳統的特色文化,古色古香的建築也讓我印象深刻。

    此外,張繼詩中的楓橋,南宋始建的有壽星橋,元初建的滅渡橋,明代建造的下津橋、普安橋,清代建的普濟橋,民國時期重建的彩雲橋,至今這些古橋仍屹立在蘇州河道上。但是這些古橋好像蘇州的古河道一樣,見證了蘇州的歷史,同時也閱歷了烽火、洪水以及大自然風化的洗禮,甚至是人為的毀壞,大局部古橋束縛後都重新修繕過了。但萬年橋的命運可以講是坎坎坷坷:該橋始建於宋代;明朝嘉靖年間被整座橋拆上去送給大貪官嚴嵩;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1936年將石級改成斜坡,並撤除了橋亭和牌坊;1952年撤除舊橋面,翻建成鋼筋水泥梁橋;2004年又改成三孔仿古石拱橋,成為環古城面貌一景。

    蘇州水的歷史,有史料記載的只能追朔到2500年前,實踐上蘇州水的歷史毫無疑問應善於蘇州城的歷史,只不過建城以前對蘇州的水系狀況沒有零碎、詳細的記載而已,伍子胥築城也是根據自然條件順水推舟,而不是在海洋上硬挖出一個水網來。但蘇州水文明的歷史可以講與蘇州城同步。從伍子胥築城開端,蘇州水文明前後綿延了2500年。有石巖橋為白居易所建,夏侯橋為夏侯司空所建,寶帶橋為王仲舒捐玉帶助建。唐詩中提到的蘇州橋梁,有“烏鵲橋紅帶旭日”的烏鵲橋,“黃鹂巷口莺欲語”的黃鹂坊橋,以及“揚州驿裡夢蘇州,夢到花橋水閣頭”的花橋。

    蘇州滅渡橋所在的赤水灣,現代未建橋時,過客要靠船擺渡。蘇州寶帶橋始建於唐代,刺史王仲舒捐出所束玉帶以助橋資,橋因而得名寶帶橋。蘇州虹橋,本來是座木橋,元代被大水沖毀。一個叫鄧文貴的窮人捐出一半家產重修虹橋,歷時4年,耗資15萬貫。中國那麼多橋梁,千百年來不時重修,用工之多,工期之長,不亞於長城和大運河,但是老百姓卻無怨言,並且情願出錢出力。

    例如:各個時期橋梁的資料可以從正面反映事先的消費力和手工業的開展情況;經過對古橋構造、造型、根底的剖析,可以得出事先的造橋工藝程度;經過對石欄望柱裝飾物的剖析,可以得出事先的圖騰信仰等等。小橋流水、詩情畫意。由於蘇州河多橋多,而且古橋造型秀美,與河道及周邊的青瓦建築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