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文物保護任重道遠在古城街巷改造中應處理好保護與建設的關系

文物保護任重道遠在古城街巷改造中應處理好保護與建設的關系

日期:2016/12/15 1:34: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如今在市井雲煙的背後,它依然給予人們深刻的領悟:在千年風雲中,文物古跡作為城市的文脈而存在,它是城市深處的靈魂,是靈魂深處的文化。來過泉州的人,在欣賞獨特的閩南文化余韻後,還會尋訪泉州文物古跡的蹤跡,遙望歷史遠去的背影。是的,撐起泉州在世人心目中地位的不但有南音、高甲、木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應有珍貴的文物古跡。如何善待文物,一直是個比較沉重的話題。說它沉重,不僅因為創造這些遺產不容易,而且因為文物古跡,歷經風雨滄桑,躲過無數劫難,保存至今實屬不易。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

    青瓦文物保護任重道遠。在古城街巷改造中,承建單位等相關部門應處理好保護與建設的關系,應自覺增加文物保護意識。建設中發現文物時,應該采取“發現保護報告”措施,更何妨塗門水關遺址上有塊文物保護碑,上面刻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字樣,豈能視而不見?值得反思的是,它沒有被湮沒在歷史塵埃之中,卻被掩埋在鐵鍬之下。文物是記載人類歷史的“紀念碑”,作為後人,面對文物,面對歷史,唯有敬畏,唯一責任是將它保護好。對文物的漠視甚至破壞,是文化的短視和無知,必成千古遺恨!一個沒有文物的城市,也就缺乏歷史的記憶和厚重。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善待文物,善待歷史,善待城市的魂!

    江岸區有131處,漢口銘新街歷史青瓦建築更是雲集。銘新街17號,這是緊鄰江漢路的一座老建築,上世紀初一個紗廠老板做的公館。從外觀上看,它依稀有著百年建築的風采,大氣恢宏的歐式風格,巨石基座,灰色水泥外牆,整個結構也保存完好。但一樓已被商家改造得面目全非,大樓外立面上也是橫七豎八鋪滿各式廣告牌。現在內部多作為一樓商鋪的倉庫使用,樓板承重有著安全隱患。在老漢口鎮的下游沿岸先後開辟了英、德、俄、法、日五國租界,漢口由傳統商業市鎮向近代都會轉型。成為長江沿岸最早的三個通商口岸(鎮江、九江、漢口)之一。漢口的對外貿易幾乎可以與上海並駕齊驅,因此中西合璧的老式建築頗多,也是現存已不太多的古董建築。

    被改建,不由人不心痛,也讓我們明白不能把眼光只盯著長城、故宮這樣的大型文化遺產上,古董建築同樣需要關注。要比重建一座房子的花費還要大,為什麼初始不做好保護性的工作那,預先防范,非得事到臨頭臨時抱佛腳。從這點上看,我們保護文物古董建築上還存有不同程度的盲區。已成為一個深受歡迎的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近年來,我市各級多措並舉著力保護茶山村的古建築群,當地的鄉賢、村民更是自發守護村裡的文物古跡、田園風光,使這一片“處女地”一如既往地質樸、純潔。近日一個細雨紛飛的早上,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章新帶領市主要新聞媒體負責人和記者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記者隨行走進了這個寧靜的山村。一路寬敞、平坦的水泥道路直通群山環抱的鄉村。大部分老屋內都住著村民,房前屋後整潔干淨,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市縣各級聘請專家團隊編制了《茶山村保護規劃》,對茶山村進行整體保護、整理、控制,使村落文化遺產、歷史景觀與風貌特征得到有效保護;同時,進一步完善了道路、衛生等公共與基礎設施,對一些破損的古民居進行了修繕,改善了村民生活居住和旅游服務環境;隨著村子知名度不斷提高,為搞好古村落生態文化保護,2008年,由政府支持、外出鄉賢投資、村民管理的梅州市茶山古村落保護開發有限公司成立,積極探索青瓦古村落保護市場化模式。公司配備了5名專業管理人員,對重點民居實行掛牌保護;村裡的很多老人不惜冒著極大風險保護老屋的設施和歷史文物。而今,如果不是有村裡絕對信得過的人引薦,村民是不會隨意把文物拿出來給外人看的。”黃達明頗有些自豪地說。同時,他希望對茶山村進行保護性開發,讓所有游客都能看到原生態的客家民俗風情、特色建築、歷史遺跡,又能有一個更為完整、規范的保護規劃和保護措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