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瓦建築保護以及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
日期:2016/12/15 1:30: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我國現存的各類古代青瓦建築約占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總數的四分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流傳多年的古建築維修技術水平有明顯下降甚至失傳的趨勢,科技含量明顯不足,致使古建築保護維修的質量降低、周期增長。
不僅使古代建築保護與維修任務日趨繁重,而且對典型性、代表性古代建築的原真性保護維修也越來越重要。將加強現代科學技術在我省乃至全國古代建築保護和文物保護信息化中的應用,提高古代建築保護和文物保護信息化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有利於提高我國古代建築保護修復的科學技術水平,形成具有中國特有的古代建築保護技術體系,從而推動國際古代建築保護的學術和技術發展;
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群眾,在文化遺產知識的獲取上享有平等的權利,對於弘揚先進文化,建立學習型社會,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有利於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隊伍和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有利於積極推動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湖南實現由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的跨越式和可持續發展。其研究成果也將直接轉化成為傳播優秀文化、弘揚人類文明的重要資源。
建立了古代青瓦建築知識庫、計算機輔助保護修復系統平台架構及個性化文化遺產信息服務平台,促進了古代陶瓷保護、古代陶瓷研究和博物館數字展示研究等3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建立;實施了國家援外項目蒙古博格汗宮古建彩畫保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故宮古建築修繕等一批示范工程;項目的實施,提高了我國古代建築保護與傳承的能力,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建築保護修復技術體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古建築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但是雖然人們重視了,但古建築卻不一定受到很好的保護,主要原因是保護古建築需要一定的資金,古建築材料價格很貴,所以要把一個古建築重新修繕,需要很大一筆資金,目前,阜陽的古建築就遇到這樣的問題。
昔日的貢院府大院,如今已經住滿了人家,老房已是難尋。在幽深的弄堂裡,記者看到三間別致的古樸房屋。這三間老房有著200多年歷史。之前因年久失修,屋頂漏水,柱子都已經腐爛得厲害,本來早已經是危房。“去年,本來是要拆了老房蓋新房的,手續都辦好了。後來省裡來了專家,鑒定後說這老房是文物,讓我們保護起來。
自己不是專業人士,不懂古建築,修得肯定不盡如人意。“修是修的差不多了,只是到底修的怎麼樣,還在等相關部門來驗收。然而,就在吳先生家不遠處,記者卻看到,與吳家同樣格局建造的幾間老房卻依然很破舊。大門緊鎖,屋頂已經部分塌陷,屋檐上伸出的“龍頭”已經腐爛得厲害。
這三間老房也是文物,只是已荒廢許久,破敗得也更快些。“屋主也希望保護起來,但是修房需要大筆資金,他個人無力承擔,就這麼放著了。”比如曾經報道過的劉公祠、阜陽老城牆,它們都面臨著像貢院老房一樣的尴尬,亟待保護,可是資金匮乏。貢院現存的古建築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但近幾十年來,阜陽沒有公布市、區文保單位,所以貢院古建築也沒有納入保護范圍。“由於歷史原因,貢院老房現在都是私人居住,成為居民個人房產。”這些因素,都使阜城老房等古建築的保護工作,變得更加復雜。目前,阜陽多數老房只能維持現狀。
我們應該呼吁更多的人一起來關注古建築的保護,來解決這個問題吧。只能采取居民個人與政府共同努力的方式,盡可能保護這些珍貴的青瓦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