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聚焦我國民族文化遺產:古籍為何要數字化 該如何加速

聚焦我國民族文化遺產:古籍為何要數字化 該如何加速

日期:2016/12/14 11:49: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據統計,我國古籍藏量總數達5000余萬冊(件),20余萬種,但其中已完成數字化的尚不足一半——     與時間賽跑,古籍數字化如何加速     古籍為何要數字化     今年1月在聽到某鄰國宣布研制成功氫彈的消息後,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他擔心的是保存在遼寧省圖書館內的清代皇家藏書“天祿琳琅”的安全。遼圖所藏的“天祿琳琅”古籍共35部,其中一半是宋元善本,多為海內孤本,極為珍貴,如宋蜀刻大字本《禮記》、《韻補》的唯一存世宋版、三部傳世宋版《續資治通鑒長編》中最完整的一部等。     “這種擔心不是杞人憂天,保不齊哪一天災難降臨,我們民族文化命脈的一部分就沒了,所以一定要有萬全之策。”張志清說。     為了保護古籍這一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靈魂的寶貴遺產,2007年1月國家正式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古籍數字化工作也是其中的一項重點。經過普查摸底,各地上報的古籍藏量總數達5000余萬冊(件),共計20余萬種,古籍收藏單位達到2800家。其中,國家圖書館作為我國古籍保護的領軍者,無論是收藏數量還是質量,都占據首位。國家圖書館現收藏了280多萬冊(件)古籍,其中宋元善本1600多種,占全世界宋元善本總量的一半。《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享譽世界的珍貴古籍被譽為國圖“四大鎮館之寶”。     張志清說:“國家圖書館收藏了全國古籍品種的60%、版本的80%.如果哪一天災難不幸降臨到國圖頭上,對我們國家古籍來說就是毀滅性打擊。所以除了大規模開展古籍影印出版和縮微之外,還要加快古籍數字化。數字化是保護古籍最快、最經濟的辦法。一部書只有化身千百,才能保存下來。”     令張志清著急加快古籍數字化的原因還有“書在老化”。據國家圖書館2007年前後進行的檢測,館藏古籍紙張pH值平均只有6.1,大於或等於7的比例僅占8%,需要對古籍進行脫酸、去酸和防酸化處理,否則一旦古籍的pH值下降到5,將面臨嚴重的酸化情況,後果嚴重。     “古籍數字化還解決了保護與使用的矛盾。畢竟古籍是珍貴文物,翻看的次數是有限的,不能我們這代人有的看,子孫後代沒的看。數字化以後,(讀者)就不必去圖書館,在家裡就能上網查看了。”張志清說。     經過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近10年的建設,現在各地古籍保護的條件有很大改善,古籍安全基本有保證,但中外歷史經驗都證明,稍有不慎,古籍仍會遭遇滅頂之災。2015年1月30日晚,位於莫斯科西南部的俄羅斯科學院社會科學信息研究所圖書館突發火災,約有200萬冊文獻資料遭到損毀。俄羅斯科學院院長稱“這是俄羅斯科學界的切爾諾貝利事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為此專門下發了一期簡報,要求各地古籍保護中心要以此為戒,加強檢查,排除安全隱患。     三方合力推進古籍數字化     古籍數字化目前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原樣數字化,即按照古籍的原貌原樣掃描或影印、最大限度地保存古籍歷史信息;二是文本式數字化,即將古籍全文錄入整理成可檢索的數據庫;三是知識型數字化,即按照知識管理的模式對古籍數據庫進行標引等深度加工。     “對公共圖書館而言,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第一種。有一些企業在做第二種數字化。”張志清介紹說,目前國家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普遍利用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開發,如國家圖書館開發的數字古籍善本、碑帖精華、甲骨世界、西夏碎金、年畫撷英等提供了館藏古籍、碑拓、甲骨等文獻的影像,讀者不必到館即可在網上浏覽。     一些高校科研單位也在從事古籍數字化工作。北京大學圖書館建設有“秘籍琳琅——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是完整展示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的網絡平台,讀者可以在其上檢索北大圖書館藏全部各種類型古文獻元數據,查看和浏覽古籍書影、電子圖書,以及拓片、輿圖圖像。北大館牽頭建設的“學苑汲古——高校古文獻資源庫”,更是匯集了包括北大圖書館在內的國內24所高校圖書館藏古籍元數據60余萬條、書影20余萬幅,電子圖書8.35萬冊,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籍書目數據庫之一。     商業公司開發的古籍數據庫是古籍數字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北京愛如生技術公司為代表的企業開發的大型古籍數據庫如“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方志庫”“中國歷代石刻史料匯編”“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等,規模龐大,檢索方便,很受圖書館和讀者的青睐。據統計,截至2012年,我國公藏機構已經擁有超過20億字的數字化文本格式的古籍。可以說,目前常見古籍基本上都能在互聯網上找到數字化格式。     但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全文化的古籍數據庫雖然方便檢索,但准確性不夠,在論文、著作中征引文獻時,仍要使用公認的權威版本的紙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盧偉說,在最近幾年的碩士博士生論文答辯中,經常出現征引文獻出錯,一問都是使用古籍數據庫造成的。     “當前商業性的古籍數據庫存在貪大、求全的傾向,雖然檢索方便,但准確性不足是其硬傷,今後應該重視數字善本的建設,要讓讀者拿來就能用,敢於征引。”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說。     今年“4·23”世界讀書日期間,中華書局推出了“中華經典古籍庫”微信版。這個包含896部古籍、5億字的古籍庫就規模而言不算大,但就其准確性而言,則是其他商業性古籍數據庫難以比肩的。顧青說,“我們的古籍庫是基於幾代學者整理點校的版本,體現了新中國古籍整理的最高水平,可以成為讀者信賴和依據的本子,這一點是我們的優勢。”     據顧青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整理出版的古籍近3萬種,其中古籍整理類約1萬種,古籍影印類約4000種,古籍普及類約1.5萬種。另外,民國時期整理的古籍還有1萬多種。但這些點校本的版權分散在全國幾十家古籍出版社和社科出版社,“我們也希望能把他們出版的較好的古籍點校本納入中華經典古籍庫,但不少地方出版社想自己搞數字化,不太願意把版權拿出來。”顧青認為,如果各出版社單打獨斗,就會出現數十個小型古籍數據庫,難以形成規模優勢。     破解統籌與資金難題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古籍數字化缺乏國家標准,各單位之間缺乏科學統籌和協商合作,多為獨立地進行開發,導致內容重復且質量良莠不齊。據統計,《文淵閣四庫全書》有3種電子版,《二十五史》的數字化版本竟然有7種。重復勞動無疑將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張志清說:“5000多萬部古籍不可能也沒必要全部數字化,但是20萬種50萬個版本的古籍值得全部數字化,這項工作如果完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文化安全就有了根本保障。中華古籍就能夠避免歷代皇家藏書盛世收集、衰世流散、亂世毀滅的命運。”     據估算,漢文古籍20萬種50萬個版本,其中已經數字化的大概有10萬種15萬個版本。“大量的工作還沒有做,其中包括少數民族的古籍,比如西藏薩迦寺保存了從元代至今不斷抄寫的藏文佛教經典。如此系統的圖書收藏在漢地已經沒有了。所有這些古籍都需要加快數字化。”張志清說。     此外,海外中華古籍的數字化也是推動古籍回流的重要方式。今年4月28日,國家圖書館接受法國國家圖書館贈送法國藏《圓明園四十景圖》數字版本,這是國家圖書館實施“海外中華古籍調查暨數字化合作項目”以來取得的首個重要成果。《圓明園四十景圖》原存於圓明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掠。國家圖書館積極聯系法國國家圖書館,反復溝通協商,最終雙方達成捐贈數字版權協議。     據統計,海外100余家收藏機構藏有中華古籍300余萬冊,不僅數量巨大,而且很多是孤本,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與文物價值。近年來,國家圖書館以及中華書局等通過多種方式調查散落在海外的中華典籍,並嘗試與海外存藏單位合作,以數字化的形式使這些優秀典籍回歸祖國。     但古籍數字化的最大困難在於資金。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每年的資金是2500萬元,專門用於數字化的經費比較緊張。盧偉也表示,“高校古委會每年的經費僅有1000萬元,要支持全國20多所高校古典文獻專業的發展,專門用於古籍數字化項目的經費很少。而且古籍數字化都是大項目,幾百萬元可能也不夠。”     “20萬種古籍全數字化可能需要幾十億元,並不算多。”張志清認為,在國家財力允許的條件下,應盡快集中力量實現全部重要古籍的數字化。他以《永樂大典》為例,這部世界上最龐大的百科全書在編成後因明成祖嫌“工費浩繁”而始終沒有刊印過,無論是“永樂正本”還是“嘉靖副本”都是抄本,結果因火災和戰亂最終消散,11095冊原書存世者僅370余冊。     張志清說:“當年如果永樂皇帝捨得拿出錢來多刊刻幾部,也許今天我們就能見到全書了,七八千種宋元古籍我們就都能看到了,中華文脈從宋代以來就連上了。我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識也許就是另一個高度。《永樂大典》的命運是文脈傳承的一個教訓,到時候該印出來就趕快印出來,該數字化就盡快數字化。” (來源:人民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