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磚雕藝術:瑰麗多彩
日期:2016/12/15 1:22:2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徽州磚雕藝術風格。在方寸青磚之間,它展示的文化、藝術和高超的磚雕造型能力讓人歎為觀止,那麼它的起源、歷史和發展又是如何的呢?讓磚帶當風帶你進入曼妙的磚雕藝術探究之旅吧。
明清時期,由於徽州經濟的高度發達,其雕刻藝術也步入黃金時代,除享譽中外的“徽州三雕”(磚雕、石雕、木雕)外,舉凡金石、刻板、墨模、琢硯、竹刻,無不備受藏家的青睐。
磚雕藝術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據考古發現,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建築用陶上就出現了雙鉤紋和方格紋等。戰國至秦漢,除大量使用模印和刻畫瓦當外,畫像磚異軍突起,磚雕藝術趨於成熟。四川出土的庭院畫像磚不但內容充實,刻畫細膩,甚至采取了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把不同視點所看到的景物組合在同一畫面裡。這種高妙的手法,為以後徽州磚雕的浮雕、透雕等立體刻畫技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畫像磚的強勁風勢,一直延續到南北朝,且西風東漸,長江中下游一帶後來居上,精美有加。宋元時期建築中琉璃被廣泛使用,畫像磚、陶制瓦當日漸稀少。
明清兩代徽商遍布全國,由於受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影響,他們在外面賺了錢後,都要回鄉辦教育、搞建築。徽州多山多水,鮮亮多彩的建築琉璃使人眼花缭亂,反而不如青瓦白牆更醒目,於是建築用磚雕、石雕和木雕很快便風行起來。
徽州磚雕一般用來裝飾住宅大門上的門罩、門樓、八字牆以及寺廟的神龛等,而門罩最為常見。門罩就是在大門門框上用水磨青磚砌成的向外凸出的線腳裝飾,頂上覆以瓦檐。除了裝飾作用外,還具有引流雨水的實用功能。門罩出現年代早,裝飾手法較簡單。門樓則是把大門砌成牌樓的模樣,其造型復雜,裝飾刻意求工。八字牆是祠廟、寺院大門外如八字分開的磚雕裝飾花牆。神龛實際上是整個廟宇的微縮版,它雖小,但外觀和內部構件及裝飾雕刻毫發不差,觀之如身臨其境。
磚雕是在一定的器型內布置一個或一組恰當的紋飾,既要考慮磚雕本身的精美,又要考慮整個建築的和諧統一。因此,無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要力求完美。
磚雕一般是先燒後刻。選細泥和水攪拌,過池沉澱後排水取泥,做成磚坯陰干入窯,掌握好火候和澆水分寸。磚色以青灰最好,太脆易迸,太嫩易碎。磚制成後,經“打坯”、“出細”兩道工序完成。所謂“打坯”就是通過構思鑿出畫面輪廓、層次,使物象定位;所謂“出細”就是精雕細刻。磚雕是一項集技術性、藝術性於一身的綜合工藝,對匠人的經驗、修養要求都非常高。
磚雕圖案的題材相當廣泛。以人物為主的,內容包括神話傳說、戲曲圖譜、民間故事和習俗等;以花鳥、動物為主的有梅蘭竹菊、荷、石榴、蔬果、獅、象、麒麟、蝙蝠、魚、雁等。
如某人物故事(亦有人稱戲劇故事)磚雕。橫37.8厘米,縱29厘米,厚7.5厘米,清代作品。畫面共有5人,四童一叟。中心為一長髯老者,怒氣顯於神色,右手平推,阻止一勸架兒童;左手高舉拂塵狀物,雙目怒視左下角的兒童。老者左右及身後有三個兒童,一個作揖求情,一個論理勸說,一個站在後面台階上用手抓住拂塵阻止老者的行動。左下方一倔強的男孩顯然是犯了錯誤的,但他卻不甘示弱,平端雙拳(一拳已殘損),虎視眈眈。人物的背景為一大宅門,前有門樓、台階和欄桿。畫面兩側構圖處理很特別,上有數片梧桐葉,下有一叢雜樹。這顯然是一組門罩額枋分段式通景中的一塊。
此磚雕在雕刻技法上采取了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圓雕手法。圓刀、平刀、直刀、斜刀互用,刻出的線條流暢自然,簡潔明快。人物比例適中,造型准確;表情生動,個性獨特,刻畫傳神;衣紋刻畫吸收了繪畫技法,柔和飄逸有神韻。背景的處理采取散點透視,如門牆左面一快斜刀深鏟,利用人們的視覺的差異,表現層次和深度,與四川庭院畫像磚回廊的處理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右下角叢樹的處理,則深得魏晉山水畫之趣。
徽州磚雕特有的藝術性頗得人們的青睐,尤其是收藏愛好者,把這些不起眼的磚雕收藏起來。這麼一來,不僅有利於老磚雕的保護,也利於磚雕文化的研究。品牌磚雕磚帶當風不僅收藏了一些老磚雕,而且把老磚雕的磚雕藝術發揚光大,應用到現代的別墅、茶樓、庭院、酒店、門樓之中,還磚雕藝術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之中。
北京永樂仿古建築材料廠,有山、柱透風、荷葉墩、廊心花、博縫頭、戗檐、影壁芯、百福圖、百壽圖、梅花、蘭花、竹子、菊花、麒麟、龍、透窗等磚雕;聯系電話:400-622-6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