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曲阜市孔廟魯壁是紀念孔子九代孫孔鲋藏書而築的標志性建築

曲阜市孔廟魯壁是紀念孔子九代孫孔鲋藏書而築的標志性建築

日期:2016/12/15 1:29:3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琉璃瓦魯壁是紀念孔子九代孫孔鲋藏書而築的標志性建築。從孔子向後單傳八代,到第九代孫共兄弟三人,長子孔鲋。孔鲋時期遇秦朝焚書坑儒之亂,孔鲋認為“秦非吾友,吾將藏之,以待其求”,於是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一些經典書籍幾十篇偷藏在牆壁內。他自己就到嵩山隱居去了,到死也沒回來。也有人說孔鲋字甲,即孔甲,後來參加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死於異鄉。到劉邦建立漢朝後,逐漸重視儒生,劉邦還親自來曲阜祭祀孔子。但因秦焚書,《論語》、《尚書》等一些書籍已找不到了,於是召集了一些老儒口述整理了《論語》等一些經典;由濟南的伏勝回憶整理了《尚書》。經過當時儒生們的廣泛傳播,在全國掀起了經學熱朝。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皇帝劉啟將他兒子劉馀從淮南遷到曲阜,封為魯王,即魯恭王。恭王好宮室,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靈光殿”,並在孔宅附近修建別宮,為了擴大其規模拆除孔子故宅舊牆時,忽然聽到金石絲竹之聲,有六律五音之美,結果發現一些書籍。這些書籍即孔鲋所藏之書,書是用蝌蝌文寫於竹簡之上的,不同於當時經師們利用隸書寫的經典,人們就把它們稱為“孔壁古文”。因為古文經典和當時社會上流傳的經典(今文經典)不完全一致,因此我國歷史上出現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今古之爭。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古文尚書》,據說它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魯壁藏書,是我國文化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它引發了兩漢時期的今、古文經學之爭,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

    金代為紀念孔鲋藏書,在孔子故宅內修建了“金絲堂”,因傳說拆孔子故宅牆取書時有金石絲竹之聲,六律五音之美,故名“金絲堂”。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孔廟時,為孔廟琉璃瓦建築對稱,將金絲堂遷到孔廟西路。金絲堂遷出後,在原址擴建了詩禮堂。後來又刻了“魯壁”碑來紀念孔鲋藏書。
     
       孔宅故井

        魯壁前有一口水井,傳說是孔子當年的吃水井。明代增添了周圍的石雕欄桿,並立“孔子故宅井”石碑一幢。井西有一座四角涼亭,是專為清高宗乾隆“飲水拜師”而建的。內有乾隆御書的“故宅井贊”碑,乾隆說:“我取一勺,以飲以思,嗚乎宣聖,實我之師”。此碑四面刻字,乾隆八次到曲阜,其中五次在此碑上留言。

    井邊石蘭的東面四柱,由於結構原因,南北方向用手拍打,可發出悅耳清脆長音,故被稱為“響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