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港市遺址 守護海絲瑰寶
日期:2016/12/14 11:44:3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以泉州為牽頭城市的海絲聯合申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作為我市14個海絲申遺的遺產點之一,泉港土坑港市遺址於日前設立申遺整治修繕項目指揮部,全面推進申遺各項工作。 □本報記者 許雅玲 聚落型遺存代表 填補港市遺址缺環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土坑村是泉州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遺址之一,是千年“海絲”聚落型遺存的典型代表,填補了“海上絲綢之路”港市遺址的缺環。其傳承千年的家族式海洋貿易傳統,在國內獨樹一幟。 據悉,土坑村核心區面積約1.6平方公裡,其中有19處文物點,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現存宋元時期“八角井”“鎮水塔”“三孔井”等文物遺址,以及明、清兩代古大厝27座。古大厝共八排,排排之間均有一條商住兩用街,具有村中街、街中村的特色,形成完整的海港集市,集中體現為“一港兩街一碼頭”。 據現有資料記載,土坑港市起於唐、五代,興於宋元,盛於明清時期,與泉州古港群自東北向東南連成一線,是泉州海外貿易在大陸的終點和海外的起點之一。自古以海為生的土坑村造船技藝純熟,海運商業發達,水密隔艙福船文化傳承至今。現在仍有上百人從事海上貿易和海運事業,海洋貿易傳統世代相傳。 投巨資治理環境 讓村民“記得住鄉愁” 當前,泉港區發揮海絲土坑港市遺址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和整治修繕項目指揮部力量,積極配合文研院編制團隊,進村入戶摸排港市遺址保護范圍。初步確定遺產區4.32公頃,緩沖區22.63公頃。為有效保護遺產區文物本體,泉港建立遺產區房屋常態化網格化監管制度,加強對遺產區老舊房屋的重點巡查和動態監測,並制定土坑港市遺址保護村規民約和古大厝管理規定,安裝高清監控50個,組織巡邏隊日夜巡查。 同時,在不破壞歷史風貌、不改變遺產區布局的前提下,先行啟動遺產區環境整治工作,前期已投入1000多萬元用於環境綜合治理,清理衛生死角,拆除碉堡式旱廁和臨時搭蓋等,對整理出來的邊角地進行綠化、美化。目前,已拆除遺產區房屋及附屬建築物約850平方米,並完成進村道路整治優化、標識路牌制作、石板路面鋪設等工作。 土坑村海內外鄉親亦主動參與申遺工作,部分家族自覺行動,騰房讓地,僅一天就完成評估測量22棟。泉港在外鄉賢林先生承諾捐資1000萬元用於土坑申遺工作。 考證史料史跡 深入挖掘“海絲價值” 除了外在環境的整治改善,泉港區還針對本體文物歷史價值挖掘相對薄弱的問題,積極組織史料、史跡的考證,深入挖掘土坑港市遺址的“海絲價值”。 從廈門大學聘請專家,指導開展資料收集整理、環境整治和本體修繕等工作;組織科研團隊,從社會學角度開展“土坑社會歷史與文化”課題調研;邀請省考古隊來泉港區考證碼頭遺址和港灣歷史軌跡,已完成並形成考古報告;組織文史人員編寫《泉港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專輯》《海上絲綢之路——泉港土坑港市遺址》等資料,為申報文本撰寫提供科學依據;召開學術研討會,確認土坑村“一港兩街一碼頭”的構成體系,理清了歷史發展脈絡。 倒排時間,迎難而上。當前,泉港對申遺工作的整體進度和時間節點進行調整,進一步明確今年9月至明年5月間的64項工作任務清單,以期將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海商文化和精美的古厝遺址完整呈現給為“海絲”魅力而來的四方賓客。來源: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