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城區歷史上曾有不少廟祠觀堂

古城區歷史上曾有不少廟祠觀堂

日期:2016/12/14 9:51:0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年完成復建的古城東南角樓,古代的“魁星樓”就在這裡。
近年完成復建的古城東南角樓,古代的“魁星樓”就在這裡。
 

  文/片 本報記者 孟凡蕭

  東昌府區八旬老人劉洪山經過數易其稿,於近日完成了三萬余字的小冊子《古城區信仰文化初探》(初稿),對明清府志、縣志記載的壇、廟、寺、祠、觀、堂、皋、閣、樓等供奉古人信仰“神靈”的建築,做了詳細的描述。老人說,東昌城鄉歷史上遍布各式各樣的大小廟宇,“尤其是古城內幾乎每條街上都有,許多街上還不止一座。

  廟宇祠堂曾經真不少

  古城區有多少廟宇祠堂?《古城區信仰文化初探》的作者劉洪山介紹,清乾隆版《東昌府志》、嘉慶版《東昌府志》、宣統版《聊城縣志》記載的,和未載入志書但較有影響的,共計87處,“在不大的古城區,除去官府、民居外,竟有幾十處較大的廟堂類建築,其密度可以想象。”他說。

  這些廟宇,有些是官府、民眾為紀念對地方有貢獻的官員所建,如程公祠、五忠祠等;有些是為祭祀“保佑”過地方人士的“神靈”而捐資建造的,如督土地祠、廣源王廟等;有些是民眾為某些方面的祈求而建,如送子觀音堂、藥王廟等;有些是宗教人士募資而建的,如萬壽觀、護國隆興寺等;“還有不少是地方官府奉旨依典,為"保佑"地方太平、豐收、興旺而建,如社稷壇、先農壇、八蠟廟、文廟、城隍廟、關帝廟、龍王廟等。”劉洪山說,古城廟宇供奉的神靈,多屬於道教或道教俗神,還有儒家聖賢。

  劉洪山惋惜地說:“自清末民初開始,由於政治、經濟、戰爭等因素的影響,古城廟宇漸成廢墟。許多恢弘、美觀、頗有藝術性的建築也被毀壞了。”

  相關人物多是歷代賢良

  “許多廟宇供奉著古人塑像,都是一些被神化的歷史人物,他們對社會、對人民多有貢獻,人們崇拜他們,並期望他們在身後繼續為人們做貢獻—幫助人們擺脫各種困境。”劉洪山說,颛顼廟供奉颛顼帝,太公廟供奉姜太公,文廟供奉孔子、關帝廟供奉關羽,而文昌帝君、城隍、財神等,其實也是有其歷史原型的,“這些屬於外地也有的;還有一類是地方獨有的,如羊子祠、宋公祠、楊公祠、忠善祠等,供奉的人物對當地有過貢獻,在地方上產生過影響。”

  颛顼廟,又叫“聊古廟”,位於城西北向。廟在明朝立國前已毀,萬歷17年知縣韓子廉重修。颛顼(前2514~前2437)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該廟規模宏大,遠近聞名。廟內有鐘樓、鼓樓、大殿、廊房、後樓等建築。大殿內供高約7尺的颛顼帝執圭坐像。大殿後二層閣樓內,塑有颛顼帝及後妃神像。廟毀於1945年。

  “羊子、宋公、楊公都曾經是地方官員,勤政愛民,享有威望,所以被後人紀念。”

  延伸>> 古代的“魁星樓”在古城東南角

  根據相關規劃,在古城保護與改造過程中,將復建一批廟宇,如府文廟、城隍廟、萬壽觀等。劉洪山指著近年完成復建的古城東南角樓告訴記者,古代的“魁星樓”就在這裡。

  魁星樓供奉的魁星,也叫“奎星”,就是文曲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天樞。另說,奎星又指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玑、天權的總稱。

  古有“奎主文章”之說,而“魁”即“首”、“第一”之意。科舉考試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也稱“魁甲”;鄉試中,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也稱“魁解”。明朝科舉實行“五經取士”,每經考取的頭一名稱為“經魁”。正因為魁星主宰文運(文章興衰、科舉中試),所以各地都建有魁星樓。

  “古代魁星樓中供奉的魁星塑像,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只角,仿佛是個鬼的造型。”劉洪山描述道,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朱筆,意為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一條大鳌魚的頭,意為“獨占鳌頭”;左腳後踢,造形上呼應“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腳上是北斗七星。“封建社會讀書人多來祭祀,以便科舉求進。相傳魁星誕辰日為七月七日,這天的祭祀非常隆重。”

  劉洪山談寫書過程 三萬多字花了好幾年工夫

  “別看書不厚,我費了好幾年工夫,經過不斷充實,反復修改,才成為這個樣子。”劉洪山回憶,他為了把廟宇涉及的人物介紹清楚,查閱了很多史書;為了把舊志書中記載寥寥數語的廟宇之規模、形狀、地址弄清楚,“訪問了不少人,不光找耄耋老人詢問,跟比我年輕的文史愛好者也探討過”。

  他曾經為了弄清一座關帝廟的具體位置,到所在街巷裡問遍了七八十歲的老人。為了搞清楚一座龍王廟中的塑像形象,專門去外縣找過遷走多年的知情人。一座土地廟的地址竟然出於一個年輕人之口,他回憶說:“開始有些半信半疑,就又找了幾人了解,後來才知道那個年輕人的家就住在廟的遺址處,他自幼聽祖父講過廟的情況。”

  看了書稿的東昌府區政協文史研究員高文廣,翹指贊譽老人癡心研究文史的精神,“已經八十歲的老人,能夠不辭勞苦調查采訪、多方搜集資料,嘔心瀝血,完成一本彌補史志缺憾的珍貴書籍,實在難能可貴。該書對人們研究古城歷史文化,研究歷代廟宇文化,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