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黃埔古村9棟古建築將揭面紗

黃埔古村9棟古建築將揭面紗

日期:2016/12/15 1:22: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青牆、黛瓦、白地;荷塘、小橋、翠竹,飛檐斗拱的古民居連成一片,幾間門樓肅穆高聳的祠堂錯落其間,黃埔村重煥百年光芒。筆者昨日從海珠區舉行的黃埔村改造開發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黃埔古村改造一期工程基本完工,9棟古建築不久將新裝迎客。黃埔區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黃埔村的保護開發過程充分尊重民意,只要村民不同意,絕對不動一磚一瓦。

  能修補絕不換新

  作為海珠區城中村改造項目之一,黃埔村的一期改造工作於去年開始,其“抽梳保舊、完善配套、適度開發、商業運作”的原則引發社會關注。

  昨日,筆者來到黃埔村,只見路面整饬已基本完工,幾棟古建築的修繕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在胡氏宗祠、左垣家塾、姑婆屋等古建築門前,村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納涼聊天。

  “改造肯定好啦,修成老樣子,我們老人家很開心。”在化隆馮公祠門口,馮伯笑著說。

  在子牙居,筆者看到來自廣州房建古建築事業部的工人正在修復屋內的落地花罩。由於年久失修,花罩一部分被蟲蛀變質,一部分殘缺破損,但工人小心丈量,並反復在新木板上修改零部件圖紙,將之修繕。“我們不會丟任何一件還可以用的東西,不管是磚瓦還是家具、窗花。”廣州房建古建築事業部經理朱秋利說,就是修復窗花,所用的木料也與古木料一樣。他說,為修復9棟古建築,公司動用了大批專家和技術人員,將灰塑、磚雕、木雕等一一復原。

  大部分資金“入地”

  除了祠堂的飛檐重閣,雕梁畫棟,黃埔村的荷塘、石街、綠樹、小橋也別有一番風味。行走在黃埔村,仿似走入一幅嶺南水墨畫,石板青苔、河畔綠樹、屋檐雜草,無不露出生氣。

  據介紹,黃埔村規劃保護范圍約18.60公頃,而第一期改造范圍6公頃。項目工程包括市政工程、立面整飾工程、景觀綠化工程、古建築修繕工程和水利河道工程五大部分。“雖然工程量很大,但實際上,除了對古建築、公園的修繕保護外,很多資金都投入了‘地下’。”海珠區更新辦負責人說,由於擔心破壞古村原貌,施工方對每一項工程都慎之又慎,大到屋頂房梁,小到窗花,都要反復聽取專家意見才確定修繕方案。不過,對於“三線下地”、“雨污分流”這些地面以下的工作,有關部門要求高規格進行改造。

  改造工作以村民意見為准

  據了解,黃埔村一期改造項目已基本完工,9棟古建築將於下月初迎接檢查驗收,而道路、公園等項目的修繕已完工。然而,筆者昨日發現,在黃埔村內,仍有個別新近建設房屋沒有動遷,也有個別古建築屋頂雜草叢生。

  “我們的改造工作以村民意見為准,村民不同意,我們不動一塊磚。”昨日,海珠區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城中村改造的目的之一即是讓村民得到實惠。

  “這些都是群眾得實惠的好事,所以做好事更要聽群眾意見。”該負責人介紹,在一期項目中,有關單位對一期沿線227戶居民進行逐戶上門走訪,共收集到67戶居民的意見和建議,目前除6戶意見還在整改過程中,其余已全部整改完畢。琶洲街道辦負責人介紹,改造黃埔村就是要提升村民的生活居住環境,做到既保護又改善,所以區、街和村都對村民的意見建議十分重視,在整個改造工作中,除了在街、村設置意見箱和辦公聯絡點外,還將走訪每一戶涉及改造工作的村民,做到充分尊重民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