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敦煌唐代佛龛

敦煌唐代佛龛

日期:2016/12/15 1:22: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前面三節所提到的都是在敦煌以外我們對於中國建築傳統所能得到的知識,現在讓我們集中注意到敦煌所能供給我們的資料上,看看我們可以得到的認識有一些什麼,它們又都有怎樣的價值。
  從敦煌壁畫中所見的建築圖中,在庭院之部署方面,建築類型方面,和建造情形方面,可得如下的各種:
  中國建築的特征不僅在個別建築物的結構和樣式,同等重要的特征也在它的平面配置。上文已說過,以若干建築物周繞而成庭院是中國建築的特征,即中國建築平面配置的特征。這種庭院大多有一道中軸線(大多南北向)。主要建築安置在此線上,左右以次要建築物對稱均齊地配置。直至今日,中國的建築,大至北京明清故宮,乃至整個的北京城;小至一所住宅,都還保持著這特征。
  敦煌第六十一窟左方第四畫上部所畫大伽藍,共三院;中央一院較大,左右各一院較小,每院各有自己的院牆圍護。第一四六窟和第二○五窟也有相似的畫,雖然也是三院,但不個別自立四面圍牆,而在中央大院兩旁各附加三面圍牆而成兩個附屬的庭院。
  位置在這類庭院中央的是主要的殿堂。庭院四周繞以回廊;廊的外柱間為牆堵,所以回廊同時又是院的外牆。在正面外牆的正中是一層、二層的門或門樓,一間或三間。正殿之後也有類似門或後殿一類的建築物,與前面門相稱。正殿前左右回廊之中,有時亦
  有左右兩門,亦多作兩層樓。外牆的四角多有兩層的角樓。一般的庭院四角建樓的布置,至少在形式上還保存著古代防御性的遺風。但這種部署在宋元以後已甚少,僅曲阜孔廟和沈陽北陵尚保存此式。
  第六十一窟“五台山圖”有伽藍約六十余處,絕大多數都是同樣的配置;其中“南台之頂”,正殿之前,左有三重塔,右有重樓,與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公元7世紀)的平面配置極相似,日本的建築史家認為這種配置是南朝的特征,非北方所有,我們在此有了強有力的反證,證明這種配置在北方也同樣地使用。
  至於平民住宅平面的配置,在許多變相圖兩側的小畫幅中可以窺見。其中所表現的雖然多是宮殿或住宅的片段,一角或一部分,院內往往畫住者的日常生活,其配置基本上與佛寺院落的分配大略相似。
  在各種變相圖中,中央部分所畫的建築背景也是正殿居中,其後多有後殿,兩側有廊,廊又折而向前,左右有重層的樓閣,就是上述各庭院的內部景象。這種布局的畫,計在數百幅以上,應是當時宮殿或佛寺最通常的配置,所以有如此普遍的表現。
  在印度阿占陀窟寺壁畫中所見布局,多以塵世生活為主,而在背景中高處有佛陀或菩薩出現,與敦煌以佛像堂皇中坐者相反。漢畫像石中很多以西王母居中,坐在樓閣之內,左右雙阙對峙,乃至夾以樹木的畫面,與敦煌淨土變相基本上是同樣的布局,使我們不能不想到敦煌壁畫的淨土原來還是王母瑤池的嫡系子孫。其實它們都只是人間宏麗的宮殿的縮影而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