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藥王廟被拆 清代廟碑下落不明
日期:2016/12/14 11:06:4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藥王廟石碑目前留在廣化寺
碑文中出現了清代重臣“於敏中”的名字
海澱的老人們可能還記得,黃莊附近曾有座藥王廟,白頤路擴建時被拆,寺廟內清乾隆年間的《重修海澱藥王廟碑記》下落不明。
近日,有市民向記者反映,失蹤多年的古碑,竟藏身於西城區一座寺院。
事件 失蹤多年的廟碑浮出水面
位於西城區鴉兒胡同31號的廣化寺,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寺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寺院東側的旗桿下,有一塊其貌不揚的小石碑。
記者現場探訪得知,長方形的石碑體量不大,長約1米,寬約0.5米,文字朝外,斜靠在夾桿石上,周圍還碼放著花盆、掃帚等物,很少有人會注意到石碑的存在。碑文清晰顯示繁體字“重脩海澱藥王廟碑記”,243年歷史的石碑上,工整的楷體小字,記述了海澱藥王廟的地理方位及重修時的相關歷史信息。
海澱藥王廟的重修碑,為何出現在西城區的寺院?記者向寺內工作人員打聽,沒人能說得清楚,只知這塊碑已在旗桿下擺放多年。
追訪 撰寫碑文者系清代重臣
關於海澱藥王廟,《北京名勝古跡辭典》、《海澱古鎮風物志略》均有記述:海澱鎮東側皇莊(現為黃莊)的藥王廟,始建於明代,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1936年北平市政府廟宇登記時,面積10畝有余,房屋22間,附屬房基地55畝。1949年後廟產歸公,初為公安派出所駐地,後又辟為海澱百貨公司醫藥批發站。1991年擴建白頤路時被毀無存。
藥王廟被拆之後,寺院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增建灶君殿碑記》,被移至石刻博物館收藏。鑲嵌在殿西牆的《重修海澱藥王廟碑記》下落不明。
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記者了解到,這塊碑的文物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是海澱藥王廟為數不多的歷史見證,碑文撰寫者於敏中也是一名很有歷史研究價值的人。
於敏中(1714年—1780年),江蘇金壇人。乾隆二年(1737年),於敏中中一甲一名進士(即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後官至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戶部事務。很多北京的史學研究者,都曾讀過《日下舊聞考》,這是研究北京歷史掌故的重要書作,其主編正是於敏中。
分析 現狀難以發揮文物價值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研究員、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劉衛東介紹,寺廟建築被拆,僅存的石碑,就成了為數不多的歷史見證。碑文的撰寫者於敏中極具研究價值,更加提升了這塊石碑的“分量”。
石碑被異地保存,劉衛東判斷可能是緣於有心人的愛護,但從存放現狀來看,很難發揮其文物價值。劉衛東建議,既然海澱藥王廟已無存,最好能將石碑收藏進博物館,為相關研究發揮作用。
(來源: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