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泾縣黃田村文物保護樣板工程(一期)通過省文物局驗收。專家組通過實地考察、查看工程資料、聽取建設、施工、設計、監理單位的匯報,詳細了解了工程建設的相關情況,認定該工程工藝做法符合《文物法》“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隱蔽驗收記錄、分項分部工程等各類記錄齊全、資料完整,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所有合同約定的工程內容。施工組織程序合法,工程符合施工設計要求,工程質量合格。
黃田村文物保護樣板工程(一期)包括思永堂、敦睦堂、本立堂、敬義堂、崇德堂、文昌閣和東新橋等7處古建築,建築總面積達4200多平方米。工程於2014年3月30日開工,2015年1月24日竣工。嚴格執行國家文物局關於文物保護樣板工程要“設計力量深度參與貫穿全過程、專家監督和指導貫穿全過程、工程技術研究和工程技術資料收集貫穿全過程、對文物維修後的展示利用研究貫穿全過程”等四個貫穿的原則,並在文物的展示利用上下大力氣。在科學評估遺產價值,准確把握不同類型文物的自身特點,特別是古民居、古村落作為仍在使用和發展的活態遺產特性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文物在地方社會文化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需求。結合推進文物展示、利用、旅游、文化等產業發展,為其中的5處古建築專門編制了展示利用方案。力求通過樣板工程的實施,做到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相結合,真正使樣板工程成為造福地方、惠及民眾的民心工程。
黃田村古建築群位於安徽省宣城市泾縣,現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始建於北宋,現有明清古建築47處,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田村文物保護樣板工程是國家文物局為進一步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於2013年啟動實施的文物保護樣板工程。國家文物局將此工程作為近年全局的重點工作之一。力求通過實施不同類型文物的保護維修樣板工程,加快推進相關標准規范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進一步提高文物保護工程質量和管理水平,拓展文化遺產展示利用的方式和手段,充分發揮文化遺產保護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重大作用,在全國范圍內產生積極和廣泛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