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紡織品和服飾的材料一般都是天然纖維,經過漫長時間的老化和分解,極不易保存下來。中國唐代以前的遺址和古墓裡出土的紡織品多數已成殘片,宋、元、明代紡織品傳世的也不很多。隨著考古中紡織文物的不斷出土,其保護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9月24日,秉承以團結紡織文物修復領域專業人員,搭建學術交流平台為目標的學術團體——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隆重舉行首屆學術年會。來自國內文博、考古、教學機構的專家學者,分別就紡織文物保護、修復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交流。
在此次以“沿著絲綢之路的足跡”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上,北京服裝學院教授陳芳、上海博物館研究員羅曦芸、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司志文等十多位專家,先後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個案研究”、“常見清洗材料對幾種染色紡織品的影響研究”、“乾隆裝臧密封冊與刺繡軟靴的修復”為主題進行發言。
“一帶一路”成為中國在全球經濟新環境下的重大戰略,作為中國“古絲綢之路”的起點陝西,在“一帶一路”上,定將發揮重要作用。“大唐西市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以絲綢之路起點為館址,以反映絲路文化為主題的民辦博物館。博物館自2010年開館以來,先後圍繞絲路文化為主題,舉辦了數十次展覽,為了使群眾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紡織品工藝,還開展了絲綢扎染、動手紡織等體驗活動。”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大唐西市博物館館長王彬說,我們深知絲綢文物保護與修復不易,為了收藏一批十分珍貴的古代絲綢,曾請紡織品修復專家王亞蓉幫助,制定了科學的修復保護實施方案。今後,大唐西市博物館將會繼續與各單位加強交流合作,努力促進紡織文物在考古發掘、入館收藏、科學研究等領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