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項目正式啟動,昨天蘇州缂絲織造技藝傳人王建江風塵僕僕赴京修文物。這是故宮博物院第一次引入社會人才修復文物,王建江也是江蘇省唯一一位被請進故宮修復文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巧的是,他的祖先就曾長期在宮廷裡制作龍袍,此次,他將與自己的祖先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技藝“交流”。
據悉,故宮博物院的部分文物存在糟朽、腐蝕、開裂、破損等自然損壞現象,亟須保護修復。而院內現有的科技修復力量,無論技藝門類,還是人員力量都過於單薄,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對文物的搶救性保護修復。據故宮博物院文保科主任苗建民介紹,這次修復的文物涉及木器、家具、宮廷燈具、中和韶樂、缂絲掛屏等7類別的文物,共聘請70多位社會人才加盟,大多是北京當地的“能工巧匠”,而涉及缂絲類文物修復的僅王建江一人。
王建江要修復的文物,主要為乾隆“福、壽、綿、長”四屏條。每幅寬一米、高二米,畫面除了一個大大的字體外,還隱約缂有一個個小字,用五彩雲、蝙蝠鋪底。由於長期掛在牆上不通風,字體破損比較嚴重,筆劃連接處已出現嚴重斷裂現象。乾隆四屏條在這批文物修復中難度最大,約需兩年時間才能修復完成。
“蘇州缂絲織造技藝”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建江是蘇州缂絲技藝第六代傳承人,曾運用400多年前的明代皇家龍袍織造工藝,成功仿制明朝孔雀羽翎龍袍和清朝乾隆龍袍,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去年,故宮博物院專家慕名到王建江缂絲工作室進行了三個月的考察,對王建江的缂絲技藝充分肯定。
王氏缂絲世家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王氏缂絲第一代傳人王金定,是長期在宮廷從事龍袍等制作的缂絲名家。王建江告訴記者,他將要修復的乾隆四屏條,可能就是他先祖王金定當時親手制作的傳世佳作。王建江表示:他將把傳統工藝和現代修復技術結合起來,利用高科技作為輔助手段,目前,他已做好了修復前的各項准備,將修復用的缂絲絲線,做得與舊的一模一樣。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雯翔說,這次院藏文物修復項目,不僅第一次引入社會力量,而且給文化遺產傳承人一個回到故宮的機會,這些受邀名家還將納入故宮的可持續保護人才庫,這一人才庫將不斷擴充,並希望能滿足全國的博物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