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走進明清古建築群 感受委婉纏綿的國家級非遺漫川大調

走進明清古建築群 感受委婉纏綿的國家級非遺漫川大調

日期:2016/12/14 11:39:0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1月30日,由陝西省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堅定文化自信 實現追趕超越”主題采訪活動第一站走進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漫川關鎮,秦嶺南麓的千年古鎮漫川關,是一方人間福地。氣勢雄弘的古建築群,沉積了這個小鎮的歷史和文明。采訪團一行參觀了陝西現存規模最大的明清建築群——騾幫會館、國內罕見的“鴛鴦戲樓”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感受了其獨特的南北文化建築特點,了解了文物保護的開發情況。

陝西現存規模最大明清古建築群

騾幫會館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陝西現存規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該會館位於山陽縣漫川關古鎮中段,坐東向西,呈長方形。由山門、戲樓、廣場、北會館、武昌會館幾部分組成。占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其中“騾幫會館”主體建築由關帝廟和馬王廟、前後大殿和左右廂房,按東西軸線一次並列組成。兩院大小略同,北邊是關帝廟,南邊是馬王廟。馬王廟戲樓偏荊楚建築特色,做工精巧細膩,用來唱漢劇;關帝廟戲樓極富關中粗犷大方的建築風格,主要用來唱秦腔。大殿門前,兩座戲樓蟬聯在一起,因此稱“鴛鴦戲樓”,又稱“雙戲樓”,是漫川關明清建築群標志性古建築,國內罕見。北側戲樓屬關帝廟戲樓,1992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演唱劇目以秦腔為主,又稱其為“秦腔樓”。南側戲樓屬馬王廟戲樓,上浮雕兩個畫面,左為“牧童遙指杏花村”,右為“江楓漁火對愁眠”。每年二月二、五月五多演唱劇目以漢劇為主,又稱其為“漢陽樓”。

漫川關別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漫川大調

當年漫川關作為南北經濟、多元文化的交匯地,客商及當地居民一邊聽著西北關中的秦腔,一邊接受了細膩溫婉的漢劇劇種。同時,長江文化的溫婉和黃河文化的狂悍在這裡交融,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漫川大調。隨後采訪團一行晚上在山陽縣劇團觀看了劇團演員准備的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演出。最後山陽縣劇團團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漫川大調傳承人王有山在現場為大家展示了漫川大調的文化魅力。據王有山介紹,山陽縣劇團先後深入漫川、法官、延坪一帶,走訪了130多名民間老藝人,漫川大調現存曲目30多種,整理傳統劇目、手抄本和工尺曲譜及高齡老人錄音片段,並在漫川設立傳習館,使得這一傳統曲藝得到了很好的傳承。2011年漫川大調順利列入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山陽縣劇團應邀赴韓國參加文化交流活動,表演的漫川大調《四大景之夏》受到了外國觀眾的熱烈歡迎。在現場,山陽縣劇團也傾情的為大家展示了《四大景之夏》、《四大景之春》,贏得現場陣陣掌聲。漫川大調唱腔委婉纏綿,曲調變化頗多,類似於宋詞元曲,如今,漫川大調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 趙美佳) 來源:陝西傳媒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