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寺明清石雕遭破壞長“斑”游客調侃像“白癜風”
日期:2016/12/14 11:16:5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一尊明代的石羊,頭上卻多了不少銅錢大小的斑點;一尊清代的石馬,額頭到鼻子卻多了一條白晃晃的凹槽……近日有熱心市民向本報反映,稱綿陽碧水寺內有一些石雕文物遭到人為破壞,現狀堪憂。
記者昨(19)日從碧水寺管理部門獲悉,相關情況目前已上報市文保部門,具體措施尚待進一步研究。 石雕長“斑” 游客調侃像“白癜風”
記者看到,這三尊石雕文物一字排開,立在碧水寺觀音殿外左側與壩子相連的台階處。在觀音殿左側外牆,還懸掛著“文物保護區域”字樣的提示牌。石馬頭部兩側,有不少直徑約1.5厘米到2.5厘米的斑點,從額部到鼻孔上段,則出現了一條淺槽,上端還粘貼著一枚硬幣。馬腹兩側,還有人貼著紙剪的馬,上面寫有“李某貴”的名字。 石猴、石羊的頭部、頸部同樣有大小不一的斑點,一位游客看後,調侃稱“看起來像白癜風”。
“傷痕”何來? 多因游客祈福所致
據介紹,由於很多游客為了“祈福”,習慣用手去摸這三尊石雕文物,還有的則在石雕上粘貼硬幣,“時間長了,粘貼硬幣的人多了,文物本體就出現了這些斑痕。”工作人員說。 工作人員表示,為了杜絕類似情況頻發,他們將盡快在三尊石雕文物附近安裝警示牌,並安排人員對游客進行勸導。此外,還有人建議將這三尊石雕文物搬遷到文物庫房或就地封閉保護。 “我們希望游客能善待文物,盡量手下留情。”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情況目前已上報市文保部門,但具體措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這三件文物其實來頭不小
據介紹,石羊、石猴是明成化年間綿州進士金獻民墓前的翁仲,其年代確定為明代。因當時綿陽還沒有文物庫房,為了讓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這兩件文物在上世紀80年代被搬遷到碧水寺觀音殿外存放。石馬是上世紀80年代末從綿陽近郊一鄉鎮被發現後搬到碧水寺的,其年代為清代,雕刻工藝精細。當時,石馬搬遷到碧水寺時四腿殘損,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修復,在前腹加鋼筋作為支撐。
綿陽文物部門一位知情人士稱,由於上述文物搬遷到碧水寺的時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風化,因此沒有進行評級鑒定,但其作為文物的身份確定無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