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四川合江漢代陶棺首次亮相

四川合江漢代陶棺首次亮相

日期:2016/12/14 21:26: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合江古稱符縣,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置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近二十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和文物普查的深入,迄今為止,發現了近100多座漢代墓葬,其葬具有石棺、陶棺、木棺、石函四種。木棺咦朽,陶棺易碎,石函較少,惟石棺質堅耐腐,遺存較多。合江縣漢代畫像石棺博物館自2005年正式成立,收藏各種珍貴文物4000余件,其中收藏石棺34具,陶棺碎片5具。約占全國出土漢棺的四分之一。據調查,合江畫像石棺及陶棺在建國前就曾出土,建國後出土更多。但由於當時不知為何物,更不知其文物價值,因此未受到重視,有的被打壞或當水缸它用。直到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後,合江縣加強了對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後,才得到重視。1984年7月,在縣城張家溝一號崖墓出土收藏了第一具漢棺。隨後,陸續出土,經四川省文物局組織專家鑒定,為國家珍貴文物。
  而陶棺在合江鎮魏家祠村密溪溝(M4、M6、)、橋凼村(現四轉盤M1)、白米鄉碾子旁村崖墓(M1)等墓地均有出土,由於搶救性清理墓葬當時一是沒有經驗,二是技術達不到,加之陶質易碎等因素,運回時全為碎片。
  2014年底國家文物局劃撥文物修復專項資金,合江縣文物局聘請四川博物院專家一行對館藏陶棺及部分陶器進行保護修復。由於運回時間較長和人員的更換,幾個棺的陶片已混亂,很難辨認原棺碎片,專家們在博物館狹小的過道上,在上千塊碎片中去尋找,經過幾個月的艱辛努力,終於修復完成了一具。這具棺由上百塊碎片拼接而成(最小碎片2-3厘米),灰砂陶燒制而成,仿木棺式樣。棺口部長190.6厘米、中部長196厘米,底部長190.6厘米。寬上口部52厘米、中部54厘米、底部52厘米。高67厘米(其中折口高4.5厘米),棺身厚5.5厘米,底部四角均有一孔,在距邊2-3厘米處,孫徑2.5厘米,厚2.5-3厘米。從數據來看,棺身腹部略鼓。棺蓋呈弧形,中間高,兩側低、厚3厘米,棺蓋長200厘米,中間最高處26厘米。棺蓋檔頭高24厘米,寬53厘米。棺身與棺蓋口呈凹凸形,子母扣合,無紋飾。
  陶棺修復工作還在繼續,將收藏的陶棺逐一修復完善。今天終於修復完整一具,與大家見面,以便讓大家參觀了解。此次陶棺成功修復填補了合江縣乃至泸州地區漢代出土完整(修復)陶棺的空白,對研究漢代時期善葬制度及陶質燒制工藝提供了實物佐證。(張采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