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中國古代建築匠師和工官制度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建築匠師和工官制度密切相關

日期:2016/12/15 1:20:0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著作有官書和私人著作兩類。
  官書 古代各王朝制定的建築制度做法、工料定額一類的建築法規,或關於這方面的記錄。現知最早的官書是《考工記》,一般認為是春秋時齊國人所作,是記錄手工業技術的專書。書中"匠人"篇涉及城市道路和建築尺度的論述。
  唐代頒有《營繕令》,規定官吏和庶民房屋的形制等級制度(宋、明、清也頒布過)。
  宋代元□(1086~1094)、崇寧(1102~1110)時兩次頒布《營造法式》,為當時宮廷官府建築的制度材料和勞動日定額等甚為完整的規范,是古代建築學的專著。
  元代有《經世大典》,其中"工典"門分22個工種,與建築有關者占半數以上。
  明代建築等第制度多納入《明會典》,另外還有一些具體規章,如《工部廠庫須知》等。清代頒有《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是一部有關建築的大型文獻,內務府系統還有若干匠作則例規定比較詳細。
  私人著作 北宋初有都料匠喻皓著《木經》3卷,是一部建築學專著,但早已不存。明中葉有《魯班營造正式》,是南方民間匠師所著。萬歷(1573~1620)時又有《新镌京版工師雕斫正式魯班經匠家鏡》,並有崇祯本及多種清代翻刻本。崇祯本3卷,題午榮匯編、章嚴全集、周言校正。明清文士著述,有文震亨《長物志》記載居室及庭園環境布置等;計成《園冶》則更是造園學的專著。李斗《揚州畫舫錄》附錄《工段營造錄》,傳自內廷的工程人員。
  中國古代建築匠師和工官制度密切相關。主管營建工程的官吏,《考工記》稱為匠人,漢唐稱將作大匠,宋稱將作監。漢代陽城延,北魏李沖、蔣少游,隋代宇文恺,唐代閻立德等都是著名的將作大匠。宋將作監李誡著《營造法式》,尤為著名。
  這些工官多是其他出身,或因工巧,或因久任而善於鑽研,所以能精通專業,勝任職事。專業匠師,唐宋都稱都料匠。唐代柳宗元著《梓人傳》,敘述了都料匠楊某之事。宋代都料匠喻皓曾著《木經》行於世。明代專業匠師有不少人後來升任為主管工程的高級官吏,如郭文英以作頭官至工部右侍郎,蒯祥以木工首官至工部左侍郎,徐杲以普通工匠而官至工部尚書。清代還出現了匠師世家,樣式雷一門七代掌管宮廷營建,山子張長期主持皇家園林造園疊山。
  明清時候,也有一些不擔任工官而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匠師,如馮巧、梁九等。由於詩情畫意的陶冶,明清時候還有一些文人畫士成為造園疊山匠師,如張南陽、張漣、計成等。
  中國古代許多著名匠師,事跡大都記載不詳。如魯班、王爾,自古並稱,特別是魯班,後世更奉為建築匠家的祖師,但都只見於傳說。喻皓的事跡也摻雜著傳說,甚至想象。著名的安濟橋的設計者,其原始傳記材料只留下"隋匠李春"一句,歷代能工巧匠連姓名也沒有留下的就更多了。
 
自成體系的中國傳統建築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的中國建築文明。中國的古建築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體系最完整的建築體系。從單體建築到院落組合,城市規劃,園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築史中都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建築獨一無二地體現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築思想。
  古代世界的建築因著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經有過大約七個獨立體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成就和影響也就相對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築等,只有中國建築、歐洲建築、伊斯蘭建築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又以中國建築和歐洲建築延續時代最長,流域最廣,成就也就更為輝煌。
  中國建築以中國為中心,以漢族為主體,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完整保持了體系的基本性格。原始社會至漢代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形成時期。在原始社會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或構木為巢。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在北方,我們的祖先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以後逐步發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現了干欄式木構建築。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商代,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營造很多以宮市為中心的城市。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瓦的出現與使用,解決了屋頂防水問題,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
  近代,中國建築也在現代化的趨勢下和世界潮流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也形成了一種被稱為"世界主義"的思潮,推行"國際式"風格,漠視各民族各地區建築文化特性。這種思潮經過一再的鼓吹,已經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效應,甚至成為"後殖民主義"借以泯滅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意識的武器。創造出既具有時代精神同時又富涵中國特色的新建築,是擺在當代中國建築藝術家肩上的迫切而神聖的使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