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觸摸城市記憶 重煥古建生機

觸摸城市記憶 重煥古建生機

日期:2016/12/14 21:24:2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老河口市政協專題調研組探訪我市部分古老特色建築,圍繞保護城市古老特色建築,保護老作坊、老工藝、老手藝,留住記憶、提升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等進行專題調研,發出最铿锵有力的呼聲,保護傳承老河口歷史文化精髓。老河口市政協主席李守成,市政府副市長邱儒瓊,市政協副主席龍成群、柳琳出席活動。

 

李守成一行在秦川巷子調研

老河口歷史悠久,早期城市建設頗具規模,有“72條街、83條巷”之說。雖然飽受戰爭摧殘,至今仍保留下了不少獨具特色的古老建築。這些古老的特色建築是可觸摸的城市記憶,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目前,我市城區現存古建築22處,主要有光化黉學、太平古街、秦川道子、路家巷、李興發醬園、天主教堂、第五戰區李宗仁長官司令部舊址等,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襄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老河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尚未核定的13處。這些古建築一小部分在使用過程中得到了修繕,但大部分是只使用不維修甚至荒廢著,致使一些古建築日漸破敗,瀕臨倒塌。

 

調研組一行來到光化黉學建築群

“原來完整的光化黉學校廟建築群是包括石牌坊、登雲橋(狀元橋)、棂星門、泮池、大成殿、名宦鄉賢祠、明倫堂、射圃廳等二十多處古建築的……”走進光化黉學建築群,老河口市博物館負責人符德明向大家詳細介紹光化黉學這顆被埋沒的珍珠。

光化黉學建築群坐落在光化辦事處老縣城村,南距302省道250米,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36米,面積約24000平方米。據明正德《光化縣志》記載:“光化黉學”始建於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至清光緒年已多次更修。現存建築為清代建築,大殿正中大梁上墨題可以佐證。可惜現僅存南北相應的大成殿和明倫堂。而且光化黉學建築已經年久失修、屋漏牆破、滿目瘡痍,院子裡四處堆滿了易燃物,很是危險。

 

南街各處古老建築

走進南街,古建築和老房子幾乎隨處可見,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秦川巷子和五福醬園等處。特別是五福醬園,具有非常典型的抗戰時期建築色彩,位於南街72-8號,屬於1879年的建築。座東朝西,為兩層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築,意大利建築風格,寬4.4米,長2.4米。該院落屬於自然經濟型民居,保存基本完整。1940年元月,朝鮮義勇隊近20人在此居住達半年之久。此後朝鮮韓國研究學者專家經常至此參觀憑吊。可惜由於年久失修和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原本四層的建築,現僅有兩層,其中二樓也破損嚴重。

尋著提花契銘的瓦當,沿著磚青苔綠的窄巷,經過了太平古街,走訪了秦川道子,看罷了光化黉學廟校建築,了解了天主教堂的老房子,找到了航運管理所售票處的老建築,研究了光化特酒廠和預熱發電廠兩處荒廢已久的老廠房。李守成一行人一邊走,一邊看;一邊聽,一邊想,發現了老河口歷史文化之美,回憶了兒時游戲過的老街老景,挖掘了古老建築背後的生動故事,思考保護與發展的融合之法,堅定傳承弘揚地域文化之心。

 

調研“光化特”老廠房

在認真聽取各位委員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就“如何保護、開發我市古老特色建築”提出的意見建議後,李守成指出,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對發展文化和生態愈加重視,對於將老河口建設成什麼樣的城市,給出了兩個方向。一個是水鄉花都,一個是精致型濱水新城。通過今天去調研的部分古建築、老建築和特色建築,政協常委和委員們也對我市文物保護、工業記憶、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延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凝結著老祖宗們的血汗和智慧,過去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甚至是每一處痕跡都散發著濃濃的鄉愁。在如今這個稍顯浮躁的年代,就愈發需要有人站出來發出強烈的呼聲,去呼吁保護好我們的鄉愁,保護好城市的記憶,保護好老河口的優秀文化遺產和歷史傳承。

 

座談會

李守成強調,要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做好古老特色建築保護工作,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發展與傳承之間的矛盾。黨委政府應當高度重視,站在認真領會貫徹中央五個發展新理念的高度,加強領導,設立專門的保護基金,留住鄉愁。相關部門要綜合履職,嚴格執法。要以強烈的文化意識抓好城市建設與管理工作,保護好城市文脈,留下老河口特有的地域符號。應分別針對文物、老建築和特色建築出台相應的管理規定,明確權責,嚴格管理,處理好保護、管理與開發的關系。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對部分極有價值的古老特色建築進行授牌保護,挖掘其背後的故事。要以鮮明的古城個性來做好老城的文化創意產業。老河口城市文化底蘊深厚,不少古老特色建築很適合進行保護性開發,做成文化創意園,可以學習外地成功案例,結合實際借鑒經驗,傳承文化,發展產業。

邱儒瓊在調研後表示,要不斷加強文化保護意識,強化管理,出台和制定相關管理規定,進一步規范古老建築的保護開發工作,妥善處理好保護、管理與開發之間的關系,確保我市寶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龍成群指出,關於古老特色建築的保護、修繕和利用工作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它一方面能讓人們記住鄉愁,另一方面也是我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源泉。所有相關部門都應為此做好宣傳輿論工作。市政協將會同有關部門盡快完成調研報告,並迅速遞交市委、市政府以供決策。(文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