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伊斯蘭磚雕繼承者傳統技藝
日期:2016/12/15 1:25: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古建雕琢藝術及青磚雕琢工藝品,列為國度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東周瓦當、漢代畫像磚等開展而來。在青磚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圖案,是古建築雕 琢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方式。主要用來裝飾寺、廟、觀、庵及民居的構件和牆面。通常也指用青磚雕琢而成的雕塑工藝品。磚雕是我國共同的建築雕琢藝術,它是在 建築的磚面上停止雕琢的,並且經過不同部位和不同雕琢之間的配置、組合、照應,構成統一而圓滿的藝術形象。
臨夏回族磚雕藝術是從漢代祠堂、墓室、宮殿等建築物上的雕琢、畫像磚演化而來,主要用於寺院廟觀和民居建築中。臨夏磚雕最早的實物為金大定15年進義校尉 王吉墓室、炳靈寺明代石窟檐建築遺存和明末清初清真北寺照壁。臨夏磚雕藝術源於宋代,1981年和政縣楊馬家莊發現宋墓,墓室四壁有塗色磚雕花卉門窗,線 條粗暴、作風淳厚。南宋期間,臨夏磚雕已構成工藝精深、技法多樣、構圖嚴謹、外型生動的建築藝術。到明清時期,能工巧匠輩出,作品多姿多彩,雕镂精密,構 圖嚴謹,富於極強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在西北地域享有很高的名譽。到了民國時期,臨夏的制磚業和磚雕業已有了一定范圍。民國35年(1946年),臨夏地域 已有磚瓦窯50多座,每窯年產磚瓦100萬塊。到了近代,臨夏磚雕又吸收了繪畫、木雕等藝術專長,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到達了內容與方式、方式與作風的互 相統一,發明出許多豐厚多彩、調和美觀的藝術作品。
臨夏磚雕裝飾部位有影壁、障壁、門樓、券門、樨頭、牆垣、脊飾和山花等處。磚雕體裁普遍,多以美妙祝福為內容。臨夏是持續保存磚雕傳統的地域。在封建制度 下,普通地主商家,縱有萬貫資財,在民間宅院建築上不敢妄用漢白玉、琉璃等資料。因而,商人只得在磚刻上大下功夫。經商致富的人們把大量積存用於修建清真 寺、園林、住宅等建築,以此顯耀財富,從而促進了磚雕藝術的開展,逐步構成臨夏建築中的一種裝飾作風。由於歷代官豪雕欄畫廊,影響到普通農家也競相效仿, 因此促進了磚雕藝術在臨夏的開展。以磚雕裝飾鄉村民居門樓的習尚以至相沿至今,構成當地特有的文化景觀。至今,在那裡的清真寺、庭院別墅和民間住宅的牆影 壁、甬道門洞上,四處都能欣賞到精巧絕倫的磚雕,故臨夏又有“磚雕之鄉”的盛譽。
回族人擅長雕琢,他們把生活中的美雕琢在磚石上、硬木上,以至葫蘆上,構成回族特有的雕琢工藝。磚雕在回族雕琢工藝中最有特性,也最具影響力,在我國的磚 雕藝術史上亦占有一定的位置。回族磚雕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元時回族先民們所建清真寺和墓地的建築中,如元代所建的杭州真教寺大殿磚砌的牆面上伊 斯蘭作風的磚雕,十分精巧,顯現了回族先民們高超的磚雕藝術。明清以來,回族在吸收漢族傳統磚雕藝術的根底上,將阿拉伯文字圖案與中國山水畫巧妙地分離在 一同,構成了本人共同的民族作風。回族藝術家把本人的藝術覺得,經過姿勢藝術詞匯奇妙地浸透在這些磚雕作品上。回族的磚雕主要用於回族的清真寺、拱北以及 住宅建築。在寺院建築上,磚雕根據建築的整體規劃設置,外形、范圍、數量、內容各異,是建築的最主要裝飾。在清真寺的大門前方,多用立磚砌照牆,牆上普通 有大幅磚雕作為引首,大門和兩旁側門的門樓、門罩和樨頭刻以不同幅面和外形的磚雕相輔助,具有多樣統一的效果;在大門內的過廳左右兩側牆上常常設以屏風式 磚雕:屋頂兩側的人字牆上多有浮雕的圓形紋樣:在過道門上也設有不同外形開光畫面的磚雕,能夠說磚雕參差有致地貫串了整個清真寺。
臨夏磚雕,在技法上采用雕琢和镂空相分離的手法,或圓雕或半圓雕,使其躍出畫面,層次清楚,平面感強。古建築而次要部位和襯景,則用浮雕方式處置。在構思上,以 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相分離的創作手法,寄情於景,情形融合。其雕琢技法主要有陰線刻、凹面線刻、凸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品種。這是臨夏磚 雕藝術的精髓之所在,一幅磚雕常常由三四層圖案構成,重堆疊疊,裡呼外應,天衣無縫,有極強的平面感。2006年5月20日臨夏磚雕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中國國度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