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宅男西安學中醫喜歡中國的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1:19:4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一千多年前,西漢外交使臣張骞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古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對外交流的大門,造福了沿線各國人民,推動了歐亞大陸的繁榮發展。
歷史的塵埃已經湮沒了千年的輝煌,但無法阻斷中國與中亞各國的聯系。如今,貿易和投資在古絲綢之路上再度活躍。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更為沿線國家地區間的交往融通注入了強心劑。西安這座絲路起點城市,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絲路沿線國家的人們來此工作、學習和生活,他們帶來了當地的文化與習俗,也接受和傳播著中華文明,他們被稱為“絲綢之路的現代使者”。
西部網推出系列報道,通過記者的鏡頭和筆觸,記錄這些“絲路使者”為增進沿線國家人民間的友誼,促進區域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所付出的點點滴滴。
記者 李媛
曾山說,作為一個巴基斯坦人,他很喜歡中國和中國的文化,喜歡結交中國的朋友。他在西安生活9年,不僅會吃,而且學會了做西安美食羊肉泡馍;他會說“麼事”、“嘹咋咧”、“我滴神呀”這些地道的陝西話。他說,西安已經成為他的“老家”,他很擔心離開西安後生活會不習慣。
“中國之旅,是我人生的改變,也是最具色彩的幾年。”
2006年,19歲的巴基斯坦小伙兒Mohammad Zeeshan Zafar只身一人來到西安求學,當時他不懂中文,對中國的了解也僅限於小人書裡的李小龍和成龍。然而,整個民族對中國的親近,讓這位少年非常的向往。
從小想學醫的Mohammad Zeeshan Zafar,根據學長的介紹選擇了西安交通大學,他希望通過在中國的學習成為一名外科醫生。
Zafar的父母都是老師,在他6歲的時候,就被父母送到一所軍事化管理的寄宿學校,每個月只有三天的假期。那裡沒有電視,沒有網絡,甚至沒有課外書,嚴格的教育環境給Zafar的學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卻讓他無法了解課本外的東西。
“中國之旅,是我人生的改變,也是最具色彩的幾年。”
盡管存在語言和文化上有差異,但對Zafar來說,這也遠比呆在寄宿學校好。Zafar聽了中國老師的建議,為自己取名曾山,在繁忙的課程後,曾山和其他留學生也走遍了西安。
“我以前都不知道有這麼多美好的東西,中國的古建築很有意思,我很喜歡。”曾山說,他開始了解中國的文化,美食以及地域特色,這些讓他的生活有了色彩。
自稱宅男 學會做羊肉泡馍和烤肉
“我很喜歡中國的古建築,這裡的人很友好,我非常享受。”
通過自己的努力,曾山的中文越來越好,他不僅順利讀完了本科,還攻讀了研究生學位。如今,曾山在西安交大一附院肝髒外科實習,呆在西安已有9年的曾山越來越本地化,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沒有任何困難。“麼事”、“嘹咋咧”、“我滴神呀”這些地道的陝西話也不時的從他嘴裡冒出來。
“我就是你們說的宅男。”曾山說,他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西安人了,不再喜歡出去走動,最喜歡呆在租住的房間裡上網、做飯、看新聞。對於中國的政治、教育、醫療、環境,曾山說起來頭頭是道。
曾山喜歡西安美食,也喜歡做飯,他甚至學會了做自己最喜歡的羊肉泡馍和烤肉。“我覺得西安人吃泡馍和烤肉很有意思,我也特別喜歡。”曾山說,他曾經有四個月都只吃中國的食物,這在所有的留學生裡是不可能的。
西安有高超的醫療技術 但缺乏很好的醫療體系
在曾山看來,他所在的西安交大一附院有著超群的醫療技術。他曾有機會看過老師的人體器官移植手術,而這些在他們的國家還沒有。“我希望學習好這些技術,回國做一名醫生。”曾山說,他的老師們都很好,在教學方面很有耐心,這些在他們的國家是不可能的,這讓他很感激。盡管很希望能夠留在西安,但一些現實問題讓他不得不回國發展。
“我所在的醫院非常厲害,病人也很多,但沒有足夠的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為他們服務。”曾山說,他覺得這是一個很現實也很困惑的問題。“我覺的我們國家有著很好的醫療體制,這些中國可以學習和借鑒。”曾山說,在巴基斯坦,所有的公立醫院都是免費的,公民在那裡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
曾山再過一段時間就要回國,他說他已經無法適應巴基斯坦的生活,他甚至不敢去想離開了西安該怎麼辦。
“所以我很希望能找一個中國女友結婚。”曾山不好意思笑了,“這樣我就能留在西安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