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古都研究在學界向來受到重視。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洛陽古都研究成果豐富,精彩紛呈。從學術史角度比較全面地總結和評述這方面已有的學術成果,指出其不足,對洛陽古都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有重要意義。
洛陽古都研究在學界向來受到重視。自先秦時期就有不少學者進行研究,及至現代,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更多,成果豐富。蘇莘最早采用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對洛陽古都做了開拓性的考察,李健人所著《洛陽古今談》是民國時期第一部通史性的洛陽都城史研究著作。進入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中期以來,學界對洛陽古都的研究逐漸步入高潮,成果較多。概括起來,這一時期的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50-70年代,主要是結合考古發現,對一些洛陽古都城址性質和形制的研究。其中,閻文儒的《隋唐東都城的建築及其形制》、宿白的《北魏洛陽城和北邙陵墓——鮮卑遺跡輯錄之三》和《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做了許多開創性的探索,初步建構了北魏和隋唐洛陽城研究的學術體系,其學術原創性十分突出。第二階段為20世紀80年代,由於考古學者的不懈努力,大量相關的考古資料成為洛陽都城研究的重要基礎,學界對洛陽古都研究的關注點逐漸增多。這一時期的研究特點,一是表現出對洛陽古都在中國古都發展史上地位的宏觀把握;二是對都城形制和規劃布局的分析,基礎性的微觀性復原研究以及古都政治、經濟、裡坊研究都取得進展;三是受國內文化史、環境史興起的影響,洛陽古都文化和生態環境研究得到人們的重視,洛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也受到人們的注意。第三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洛陽古都研究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以往研究著力的都城形制和規劃布局研究繼續受到重視,並逐步深入;二是河洛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的進展,大大推動了洛陽古都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當然,從時段上學界對洛陽古都的研究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但每個階段的研究重點中,又不乏其他研究內容的介入,因此,本文擬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洛陽古都研究成果的簡要介紹,仍按內容分類概述。
一、洛陽都城建都朝代研究
對洛陽古都的研究,首先涉及對洛陽建都朝代的界定。據筆者所見,目前已形成了7種主要觀點,並且在諸說中實際上還有多種見解。這7種觀點是:(1)九朝說。陳橋驿認為,自東周以來,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炀帝)、唐(武後)以及五代的後梁、後唐等九個朝代在這裡建都。(2)十朝說。史念海認為,在洛陽建都的朝代有10個: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3)十一朝說。有兩種說法。李先登認為歷史上有11個朝代在洛陽建都,但未指明具體朝代。韓忠厚則認為在洛陽建都的11個朝代是夏、商、周、漢、曹魏、晉、北魏、隋、唐(含武周)、後梁、後唐。(4)十二朝說。趙芝荃認為,歷史上有12個朝代在洛陽建都: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5)十三朝說。也有3種說法。蘇健認為,歷代王朝在洛陽建都的13個朝代是: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史為樂認為以洛陽為都城的朝代包括夏、商、周、漢、魏、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13朝。史念海認為,東周、河南王(秦末申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魏(李密)、鄭(王世充)、唐、後梁、後唐、後晉等是在洛陽建都的13個朝代。(6)十五朝說。孟令俊認為,在洛陽建都的有夏、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15朝代。(7)十八朝說。李振剛、鄭貞富《洛陽通史》認為,從黃帝開始,帝喾、夏、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鄭、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18個朝代在此建都。由於這一問題主要涉及對古都概念的理解和對古都歷史內涵的判斷,爭鳴還會繼續下去。學術界認為在洛陽建都的不僅僅是九個朝代,比此數目要多得多。“九朝古都”中的“九”不是具體數字,而是言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