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彌新的 古建瑰寶——山西省南部早期建築保護工程掠影
日期:2016/12/14 11:05:2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山西南部早期建築保護工程(簡稱“南部工程”)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史上規模空前的區域性古建築保護維修工程,其歷史意義深遠。2008年以來,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省文物局周密組織,經過廣大文物工作者歷時8年的艱苦奮戰,於2016年6月,完成了對長治、晉城、運城、臨汾4市的34個縣(市、區)元代及以前的1至6批國保單位中105處木結構建築實施專項保護修繕工作,總投入5.95億元。這項工程的實施,有效排除了山西南部這批早期木構建築多年積累的各種隱患,真正使其延年益壽,傳承後世,達到了預期效果。
修繕工程的起因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厚,為我國文物大省之一。全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古建築28027處。現存古建築中,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數量占全國總量的75%以上。這些早期木構建築,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文明的綜合成就,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重要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財富,見證和承載著過去不同歷史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科學、藝術的發展水平,是歷史的記憶,其原真性和歷史真實性彌足珍貴。這些早期木構建築,多分布於我省長治、晉城、運城、臨汾。但是,由於多數地處偏遠山村,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比較惡劣,而且由於歷史久遠,自然損毀嚴重,隨時間的推進險情不斷加劇,有近80%的建築,或牆體坍塌、或基礎下沉、或梁架扭曲、或屋頂漏雨、或排水不暢,這些古建築中的壁畫、彩塑、彩繪、小木作等文物遺存,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險情;相當數量的早期建築面臨坍塌、損毀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隨著文物保護工作的發展和保護理念的進步,2004年以來,國家文物局多次組織專家對山西南部早期木構建築進行實地調研,根據調研結論,決定集中財力、人力對山西南部國保單位中的105處元代及以前木構建築進行專項保護修繕。宗旨是為了真實、全面地保存並延續這一區域內分布密集的元代及以前木構建築的歷史信息和全部價值,探求其文化內涵,使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後世。這是山西文物建築保護史上的大事,也是國家文物局對山西文物工作的巨大支持。
價值特點:時代連續種類齊全
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之美譽,在山西南部105處1至6批國保早期建築中保存了唐至元各時期的木構建築157座,其中平順天台庵正殿、芮城廣仁王廟大殿2座唐代建築;平順龍門寺西配殿、平順大雲院彌陀殿2座五代建築;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等29座宋代建築;陽城開福寺大殿等39座金代建築;澤州大陽湯帝廟等85座元代建築。這些早期建築多分布於成組的古建築群中,其中平順龍門寺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多個朝代的遺存於一院,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為研究我國古建築發展史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山西南部早期建築種類齊全。按使用功能和文化內涵可劃分為佛教類(如高平開化寺)、道教類(如澤州周村東岳廟)、儒學類(如襄垣文廟大成殿)、祭祀類(如陵川西溪二仙廟)、衙署類(如绛州大堂)、戲劇類(如臨汾魏村牛王廟戲台)、民居類(如高平姬氏民居);按屋頂形式分為庑殿式(如永樂宮三清殿)、歇山式(如晉城青蓮寺中佛殿)、懸山式(如晉城玉皇廟二道山門)、硬山式(如襄汾普淨寺大殿),單檐(如陽城開福寺)、重檐(如陵川西溪二仙廟梳妝樓);按單體建築形式分有:亭(蒲縣東岳廟獻亭)、台(臨汾東羊後土廟戲台)、樓(陵川崔府君廟山門樓)、閣(新绛白台寺三滴法藏閣)等。可以說,涵蓋了我國北方所有的建築形制,是我國古代文化與人類建築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
古建之美:布局完整形制多樣
漫長歷史年代中,隨著地區環境的變遷,在自然和人為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現存於山西南部早期建築的歷史布局保存還很完整。如晉城青蓮寺、高平游仙寺、長子崇慶寺、高平清夢觀等都較完整地保存了宋至清時期的建築布局。這對研究我國不同朝代的建築設計理念、空間布局以及建築業發展成就,都大有裨益。另外,該區域內保存的各單體建築在柱網布列、台基構造、梁架結構、斗栱式樣以及屋面、裝飾等各個方面也都各具特色。多數單體建築柱網布列或對稱嚴謹,或減柱、移柱無所不有,既反映了宋《營造法式》中的平面布局,又表現了靈活多樣的地方特色。如平順大雲院大佛殿,減去前內柱,加大了殿內前部面積,增強了空間使用功能。台基構造方面,以陵川崔府君廟前平台為例。該台基分上下兩部分,下部條石砌築,直壁無收分。每層條石間設有石榫,以加強壁體條石間的連接。上部亦為條石砌築,須彌座式,浮雕行龍等吉祥圖案。在每塊束腰版兩端置方形石榫,拉固束腰版,榫頭外端雕刻獅首等瑞獸。這些做法在晉東南早期建築台基構造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梁架、鋪作是我國古建築中最為特色的屋架過度構造層,也是世界建築體系中融合分解荷載和造型藝術為一體的獨特的建築構件,其形式多樣,各具特色。最典型的代表之作,是山西現存宋代最早的木構建築高平崇明寺中殿(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檐下采用七鋪作斗栱,梁架中使用截面很小的復合式“四椽栿”,且上四椽栿大膽采用中部對接式,民間稱之為“斷梁”式結構,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孤例。平順大雲院彌陀殿柱頭之上普拍枋,是國內現存建築中使用普拍枋的最早實例。其它如屋面、裝飾等做法,也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勤勞智慧的先民,在這塊土地上呈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手藝和智慧。
附屬文物:豐富絢爛代有精品
木構建築是歷史文化、藝術的載體,保存於這些建築中的彩塑、壁畫是建築承載的歷史文化之主體,是文化內涵之表象,這些文物在表達其歷史文化內涵時,反映了歷史不同時期的藝術發展狀態,是珍貴的藝術史實物資料。在山西南部早期建築中,這些文化遺存內容十分豐富,有壁畫、彩塑、彩繪、小木作、琉璃以及磚、石、木雕等。據不完全統計,該區域現存寺觀壁畫面積約4200平方米。有佛教內容的高平開化寺宋代壁畫,有體現民間生活的洪洞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還有道教題材的芮城永樂宮元代壁畫等,無論從時代、內容、數量、價值上均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該區域還保存有各類塑像630余尊,自唐以降,代有精品。如澤州青蓮寺內的唐代塑像、長子法興寺內的宋代塑像、晉城玉皇廟內元代著名雕塑家劉鸾僅存的二十八宿道教題材的元代塑像等,都是我國現存早期彩塑中的珍品。澤州小南村二仙廟中保存的宋作天宮樓閣、晉城玉皇廟成湯殿內保存的金作樓閣等,也是我國少有的宋、金小木作精品。該區域內還保存有大量彩繪,多以地方彩繪為主,其中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梁架上保存有我國現存唯一的宋代彩繪。這些附屬文物均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對研究我國建築史、美術史、雕塑史和戲劇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保護修繕及主要做法
為保證這項工程的順利實施,山西省文物局與有關地方文物行政部門共同成立了山西南部早期建築保護工程領導組和辦公室,負責工程管理、組織、協調等方面的工作,還聘請國內文物保護有關方面的著名專家組成了專家組,負責工程實施過程中有關重大技術問題的指導、審核。2008年7月,平順縣九天聖母廟維修工程的開工,標志著山西南部早期建築保護工程的正式啟動。幾年來,在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確領導下,省文物局精心組織,市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積極配合,認真組織實施。先後制訂了南部工程管理辦法及招投標、專項經費、資料收集、工程施工管理、質量管理等10項制度,推行了方案設計跟蹤制、工程監理制、業主及施工單位負責人質量承諾制、重點環節紀檢監察制、專家質量巡查檢查制等監管措施,強化了施工過程的監管工作。南部工程從制度建設、項目安排、工地管理、質量監督、資料收集、經費控制等各個方面都形成相對規范的工程管理模式,使施工隊伍采用傳統工藝技術維修加固文物建築得到了有效傳承,保護維修資料收集更趨於完整,工程施工中的保護管理和研究水平穩步提高,工程質量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的一致好評。特別是早期建築模型的制作,為進一步研究我國早期木構建築提供較完整詳實的資料。南部工程的實施是我省文物保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壯舉,功在千秋。
南部工程的現實意義
我省得天獨厚、豐富多彩的古代建築,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省可持續發展的珍貴資源,在建設文化強省、轉型跨越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山西南部早期建築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我省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提高了我省文物保護工程管理水平,也為全國文物保護工程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維修後的這些優秀文化遺產,不僅洗去了頹敗,重現了昔日的歷史豐姿,而且正在逐步融入當地百姓的現代生活,為文物保護成果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惠及民生奠定了基礎,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