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獲悉,廣西考古工作者歷時3年,近日初步完成了廣西桂林靖江王陵陵園建築基址考古發掘清理工作,田野工作基本完成,取得一批重要發現。
靖江王陵是明王朝分封在靖江(桂林古稱)的歷代諸王的陵園,也是中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位於桂林市東郊堯山西麓,距市區約5公裡,別稱“靖江王十一陵”,與北京的十三陵齊名。
由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帶隊組成的考古工作組,先後發掘清理靖江昭和王陵、溫裕王陵、安肅王陵、悼僖王陵(內陵及奉祠遺址)、懷順王陵、憲定王陵、榮穆王陵等7個王陵的陵園建築基址,發掘清理總面積達7.5萬平方米,出土了大批的磚雕構件、磚制拱件、斗件等遺物,並首次發現了奉祠。
面積為363畝的悼僖王陵園是11座王陵中最大的陵園,考古人員在園內發現了用於祭祀和守陵的奉祠。奉祠內留下了一些曾經的生活印記,舂米的石臼、排水溝、蓄水池、備用修繕房屋的瓦片都表明了奉祠內曾有人長期居住過。此外,考古人員在悼僖王陵園角落,還發現了悼僖王孫子懷順王的陵園,形成一種“園中園”的格局。根據陵內發現的路網的根基和亭子遺跡,專家推測以前陵內可能還有更多的布局建築。
在榮穆王陵,出土了大量精美花紋圖案的磚雕構件,以及磚制的拱件、斗件等遺物。根據遺物,考古專家推測,王陵的陵門為磚雕門樓,碑亭應為斗拱結構。而整個陵寢建築不見琉璃構件,只使用素燒瓦件。廂房、享殿也不像其他王陵一樣用了當勾、滴水等精致的龍紋瓦件,只使用小青瓦。
11座王陵當中,前幾代的王陵較統一,都按規制逐一葬入,而後期的王陵卻另選它址,各自安葬,導致王陵的大小與朝向不盡相同。對於這一問題,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韋革認為,這主要是第十任靖江王絕嗣後,混亂的王爵傳襲,讓原本沒有資格承襲王爵的人坐上了王位。出於“重發新枝”的願望,後幾代靖江王都想另辟兆域(墓地四周的疆界),留待子孫。
王陵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批量的石像生(墓冢前神道兩旁的石雕像)。其中最完整的“配置”,包括陵門兩側一般都有的守門獅,望柱,獅、虎、羊、馬、象、麒麟、獬豸等石獸,碑亭內還有赑屃等。石獸大多回首蹲踞,姿態溫和恭順,絲毫沒有猛獸的威風;石人頭大腿短,神情呆板,儀態謙卑,又有一種神秘感。石像生裡,有個有趣的組合——“武士馭馬”。為何文官單獨伺立,武官卻總跟馬站在一起?考古專家解釋說,明朝藩王沒有實際兵權,雄壯威武的武將“降格”成馬倌,這應該是封建最高統治者最希望看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守門獅子是從第四任懷順王開始才成為王陵守衛的標配。石人和石獸均用整塊石材雕刻,最高的約3米,重達數噸。渾厚、樸拙的刻石風格,流暢優美的線條,具有南派石雕的特色,可以說整座王陵就是一部富有地方特色的石雕藝術史。
據專家介紹,對於偌大的王陵來說,此次發掘清理的面積僅為總面積的八分之一,也沒有對王陵的墓室進行發掘,只是了解王陵的布局規制等情況,許多問題還需等待進一步的發掘考證。但從形制、規模、石像生、建材等方面來看,它們確實體現了靖江王陵從最初的形成發展,到長時間使用基本固定的模式,以及後期衰落後的變化這個演變過程。縱觀之,一條明代王朝始—興—衰的變化主線清晰地貫穿其中。
鏈接
靖江王,是明太祖朱元璋首批分封的10個藩王之一,也是明朝唯一一脈非帝系的本家朱姓藩王。首膺靖江王封號的朱守謙是大都督朱文正之子,與朱元璋在血緣關系上一脈同宗。靖江王國從洪武三年(1370年)始封到清順治七年(1650年)亡國,共存世280年,傳11世,歷14任王,成為明代藩王中延續時間最長、傳位人數最多的一脈。除了被貶為庶人的第一任靖江王朱守謙、廢王朱亨嘉和末王朱亨歅(yīn)外,其余11位靖江王均在桂林建有陵寢,俗稱“靖江王十一陵”。
據統計,明朝滅亡前,全國各地共有藩王陵墓257座,絕大多數已被夷為平地。唯獨靖江王陵陵區,成為我國明代至今現存的為數不多的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世代最全的藩王陵墓區。靖江王陵2010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